200706200331208202998421
200706200331208202998421

巫统大会开锣在即,有识之士当心华小成为政客的箭靶云云,原本该捍卫华小的董总却自顾不暇,忙著搞特大。此时,巫统大当家纳吉、前当家敦马哈迪忽然开口了。纳吉说,要华人票就别谈关华小;马哈迪扯得更高更远一点:大马教育加剧贫富鸿沟、政府应统一各源流学校、英化数理应坚持到底。

马哈迪开口就说,大马富家子弟就读私立或国际学校,穷家孩子别无选择,只能报读国民学校。私立学校以英语教学,国民学校以马来语、华语或泰米尔语教学,但职场偏爱英语使用者。他又称,政府让各族学童共处一校,并以国语教学的努力遭到华教份子反对,被迫另立容许母语教学的“国民型学校”。正当政府推广国民学校之际,内阁部长竟将儿女送往国外求学,富翁也群起仿效。至此,大马教育由族群鸿沟延至贫富鸿沟。

按照马哈迪的思维所堆砌的理想教育模式,就是以马来语教学、以英文教数理、谢绝母语的国民学校,目的是打造一个“大马国族”(BangsaMalaysia)。表面上看来,此举天衣无缝,政治正确,与当今土权组织主席伊布拉欣阿里建议的关闭华小论互通声气、如出一辙。只不过加上了90年政治老姜的份量和对当今政府的揶揄,显得与众不同。

巫统右翼从未放弃“教育一统”或关闭各源流学校的目标。纳吉说“要华人票就别谈关华小”的谈话旨在为巫统大会的狂热派浇一盘冷水,免得流失华人票;马哈迪东拉西扯,最后也得承认无法阻止儿女将孙儿送往私立学校就读。因此,马哈迪唠唠叨叨,暗讽巫统部长的谈话,也等于承认了巫统∕马来人里头早因教育加剧贫富鸿沟,以及国民教育的失败。

上国际学校、讲英语的马来人是一个阶级、上国民学校、讲马来语的马来人是另一个阶级。这两个阶级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他们之间的阶级利益和矛盾有多深?随著经济能力的改善,更多马来精英将子女送往私立学校,已是大势所趋。分布全马的数十家国际和私立学校,服务对像大都是如假包换的大马人;这些学校用英语教学,学生也非常1Malaysia,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都有。由于俱备了家庭财富与人脉,加上强势的语言能力,他们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至此,马来西亚的种族问题逐步让位给阶级问题,未来的社会矛盾,可能由于追逐与分配资源而引发。

华人早期有过类似的矛盾,马华公会是如假包换的“头家俱乐部”,顶层一巴仙讲英语的领导管理著数十万党员。但随著经济的改善及教育的普及,从黄家定和陈广才的年代开始,马华领袖都是华校生,蔡细历恐怕是马华接受英语教育总会长的“最后一人”。九十巴仙的华人没有接受国民学校和国际学校的教育,从华小、国中∕独中到大学,既使受到打压,经济收入与教育水平也在各族之上。

这说明了国民学校并非政客吹嘘的达到世界水平,反而应检讨为何马来王室、政商精英都爱把子女送往国际学校。

印尼新总统佐科前几天到新加坡出席儿子的中学毕业礼,这位总统公子在新加坡念的正是国际学校。为何堂堂大国的总统不将儿女送往当地国民学校?原因可以有一千种。巫统部长或马来富豪精英会否见贤思齐?还是相信马哈迪的“教育梦”?关闭华小,不会使国民学校成为家长的首选;如果国民学校的素质不改善,就有更多各族精英向佐科总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