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收编为“政府学校”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只剩下华文科目以华语进行教学,其余科目的教学媒介语都是国语及英语,但华中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视层度及华语使用率,却不会因为教育体制的不同,而逊于独中的学生。

华团、华文媒体及华教一直被视为我国维护及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堡垒,但在华教方面,除了华小以外,要数华文独中较为获得华社所重视。反之,从华文中学改制而成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基于其身份“模糊”,则常被华社所忽视。

其中原因包括华中的教学大纲已跟随教育部的课程规范,仅剩华文科是唯一一科,是以华语进行教学媒介语的科目,其余科目皆以国语为主,所以其推广及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能,常受华社质疑。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拉曼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数个学科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国内独中及华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研究后发现,即使华中已改制多年,但华中学生的华语使用率及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重视程度,绝不会逊于独中生。

拉曼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辅导学系)副教授谢保泉指出,在任何群体组成的文化当中,处于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扮演著极其重要的角色,以作为推动及传承处于文化外在层面的习俗及思维等的动力。

不受教育体制影响

“因此,为了探讨华中及独中两个不同教育体系中的华裔学生,对于中华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我们利用了中华价值观问卷(CVR),向599名独中及华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及研究,发现无论是华中还是独中,都非常重视中华文化价值观。”

他解释,有关问卷共设有40道题目,每道题目则根据1至5分来评定研究对象对于各种中华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其中分为自我发展、社交(礼仪)、社会责任及道德规范。

“研究及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华中还是独中的学生,都对中华价值观非常的重视,每项价值观的平均得分都高于3.5分以上,华中及独中的得分也几乎相近。”

自我发展价值观得分最高

谢保泉表示,其中自我发展的价值观,最受研究对象们的重视,平均得分高于4分,可谓儒家经典中的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依然深深烙在我国华中及独中学生的思维当中。

他说,惟华中及独中学生对于社交(礼仪)与社会责任价值观的重视层度有别,前者较为重视社交(礼仪),后者则是社会责任。

他分析,华中学生较为重视社交(礼仪),很大可能性是华中学生在学校或课外活动的环境中,较常需要与友族的教师或学生进行沟通,而独中学生较少机会面对类似的情况。

“至于道德规范的价值观方面,无论是华中还是独中生,都是重视程度较低的项目,前者的平均得分为3.63分,后者则是3.71分。”

点击放大图
点击放大图

受父母影响 多以华语沟通

除此之外,语言在任何一种民族文化中,也是不可切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相同的研究下,拉曼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发现华中学生在多方面,比独中生更常使用华语沟通。

拉曼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英文系讲师王淑敏表示,根据其团队的研究发现,高达90%的华中及独中学生,都是利用华语与父母进行沟通。

她进一步解释,若将沟通对象分为父亲、母亲、教师及朋友4大类,华中生向教师沟通时,则比独中生较少使用华语,其中原因包括华中的友族教师多于独中,同时不同科目的教学媒介语多是以国语为主。

“但调查发现,若将沟通对象换作父母及朋友,华中生比起独中生则更常使用华语作为沟通语言,特别是有高达97.2%配合研究的华中生都是与朋友说华语,独中生只有88.7%。”

此外,王淑敏披露,相信是基于学习上的要求,华中生比起独中生在接受课外资讯方面,如阅读报纸及课外读物,或观看电影及电视节目时,则较少使用华语,但整体而言,绝大部分的华中生还是以阅读华文刊物为主。

针对华中生华语使用率不会因为教育体系有别,而逊于独中生的现象,谢保泉补充,其中原因是无论华中还是独中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华教的摇篮,即华文小学,华中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以华人为主。

“同时,我们发现华中生对中华价值观的重视层度及华语使用率高,最大的影响是源自于家庭,特别是父母扮演著至关重要的角色,如选择华语与孩子进行沟通、家中订阅的报纸,及选择让孩子进入华小等。”

点击放大图
点击放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