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新山柔佛古庙游神在众多争议下落幕了。虽然有不少声音认为应该暂时停办或延期以避免大规模病毒传染,但也有人认为传统不应该停止。虽然说古庙游神是传统,但是其中有不少是人造的,例如游神背后所蕴藏的开埠故事。

如果去过游神或到访过新山,许多华人会说“古庙精神”与“一山、一庙、一校”这些开埠故事。这开埠故事认为,新山五大方言群和睦共处壮大新山华人社会,这即为古庙精神的体现。这精神具体表现在新山华人为了应付自身的需要而创立义山绵裕亭(一山)、柔佛古庙(一庙)和宽柔学校(一校),并且不分彼此共同分享这三个公共空间和公系统。

这故事也认为义兴公司是开发新山的开埠功臣,而且它也象征五帮共同合作,并且一同创立上述三个机构。简言之,这开埠故事不断强调新山华人内部相互合作和平共存,新山华人社会内部一片祥和,对外一致的模样。

过去的研究指出,开埠故事是人为制造的,以及它的背景而已(谈背景时也多半只见新山华社内部而少谈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可是开埠故事如何制造并广被接受,成为许多新山人深信不疑的故事,就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笔者对此深感兴趣,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刊登在学术期刊《历史人类学学刊》的最新一期上。

古庙拆迁 游神复兴

新山开埠故事是以文本(新山中华公会会刊与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和仪式(新山古庙游神)打造,也透过这些文本和仪式不断诉说这故事,让它深入民心。同时在这过程中不断强调新山中华公会和五帮会馆是统领新山华人社会的最高机构,特别是新山中华公会是所有新山华团的龙头。

1970年代,新山中华公会的50周年会刊中谈及新山华社时,认为其前身华侨公所只是继承新山港主的权力。也指出绵裕亭、柔佛古庙和宽柔学校等是在新山华社领袖们如陈旭年的努力成果,而非义兴公司。

自1970年代末起,新山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再加上古庙拆迁与单元文化政策的威胁,促成新山华社动荡不安。这时古庙游神开始复兴,可视为面对古庙拆迁问题与单元文化政策而做出的反应。古庙山门在1991年被强行拆除及随后的重修,成为新山华社打造开埠故事的契机。修复的竣工庆典上,五帮会馆的领导人认为“以柔佛古庙为发扬根基的新山华社团结精神,必须持续下去,从而使新山华族社群的力量更凝聚、更坚固。”

1997年6月更召开“追寻古庙精神”的座谈会,确定古庙精神的内容。2000年新山中华公会出版的75周年会刊(赖益盛为主编)所提出的开埠故事,就以1997年的会议内容为基础,其中不但奠定开埠故事的基本框架,并赋予其丰富血肉。

在75周年会刊的〈新山中华公会七十五年光辉的历程〉中,赖益盛谈及新山中华公会会史除了上溯到古史外,也特别交代十九世纪中国动乱促成华人移民,以及早期马来半岛华人移民的活动。随后讲述陈开顺率领义兴弟兄到柔佛开荒,新山开埠、柔佛古庙的建立,并且特别指出绵裕亭、柔佛古庙和宽柔学校的建立过程,以及陈旭年对新山华社的贡献和他扩建古庙的功劳。

随后也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山华社领袖、五帮会馆的建立,以及林进和是义兴最后一任领袖与华侨公所(新山中华公会的前身)第一任总理等事。最后再说新山中华公会到1997年的发展为止。

这是第一次开埠故事完整出现在众人面前,2009年开放参观的华族文物馆也不断强调这套新山开埠故事,随后出现的90周年会刊也是如此。每一年的古庙游神,更是不断诉说这开埠故事。

这开埠故事不断透过会刊、文物馆和游神诉说,更透过各种媒体散播出去而深入民心。不论是新山华社主流和非主流,甚至外国人,都相信这套开埠故事。但是这开埠故事是否真的毫无破绽,又有哪些破绽之处,笔者会在下一篇文章再细说。

注: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庄仁杰,〈开埠故事的塑造与传播:以新山华人社会为例〉,《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7卷第2期(2019年10月),页51-81。

庄仁杰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东南亚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史。目前研究以吉隆坡和新山的华人社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