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7日讯)  “我们(零售商)卖的产品种类很多,我们(也)不是专卖店,难道说人家家里的扫把坏了,还不能出门买新的?或现在大家都居家上班,但原子笔没墨水了,也不能到附近的便利店购买吗?”

马来西亚杂货商联合会总会长方志民指出,在国家落实全面封锁行管令的这段期间,政府政策一改再改,著实让商家难以适从,开门做生意都要提心吊胆。

全面封锁行管令来到第二周,零售业者仍未搞清现有标准作业模式,从上周的商店不能售卖酒精饮料到目前的非必需品区不能开放给消费者,都让零售业者难以适从。

方志民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促请有关当局停止朝令夕改的政策,更需确保上情下达,以免造成执法单位与政府制定的标准作业模式有所差异,最终受苦的则是平民百姓。

他坦言,虽然对杂货商、五金及超市领域自去年行管令以来一直都能营业感到庆幸,但该领域同时又面对政府模糊的政策,与执法人员的执法标准不一,让许多业者每每因担心中罚单而战战兢兢。

“这次的行管令,一开始国安会指示各领域的通行证可向不同的政府部门申请,后来又改去向MITI申请,随即又出现系统瘫痪、申请延误等问题。近来再因禁售酒类饮品引起话题,才解决不久,现在又发生MySejahtera更新事件。”

他认为,有关当局必须清楚列明最新条规,以及罚款内容,好让业者能依法遵守,而非像现在般各做各的,引起商民不满。

针对在零售商店内禁售非必要商品政策,方志民指出,杂货店及超市业者并非单一产品的专卖店,所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主要是方便人们日常所需。

他续指,去年首次行管令,该领域业者被视为必要领域,如药剂行及诊所一样,如常开门营业就好了。如今若要一一区分必要商品和非必要商品,则十分为难商家,也苦了大众。

“我们不是第一次实行行管令,政府在决定落实新一轮行管令前,应从过去的经验中,分析各政策的利与弊,应该或不应该,好的部分继续优化,不好的部分则要摒除。”

他坦言,相较于去年实行的行管令,此次政府最大迈进为通行认证码(QR  Code),然而却败在频频转变的政策,而且还无端收紧零售业销售的范围内容,采取不必要的分区措施,让人即无奈又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