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合作的餐厅仅有二十余家,但他们放眼今年增至100家,并希望透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让更多餐厅加入。

最近无论是喝奶茶或吃火锅都离不开“排队”,让人忍不住抱怨:“这个年代,想吃顿饭也不容易…”aliments是本地手机点餐平台,不仅强调免排队,更支援预先点餐功能,到店后直接取走,简单方便!

午餐时段,餐厅人潮汹涌,单是要招侍应来点餐和结账都需要考验耐性。“透过aliments,食客抵达餐厅后,可直接扫描桌位上的QR码,便能下单,并同时完成付款。用餐后,直接走人!”创办人何俊翰认为,透过手机点餐同时可以解决“一个人排队点餐后,却没有座位”的窘境。

除了提供堂吃点餐服务,aliments亦提供预先点餐功能,减去外带者在餐厅等待的时间。“对上班族而言,时间是黄金,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排队等待。”他举例,很多上班族在午餐后,都会习惯性到咖啡店购买一杯咖啡或珍奶提提神,但眼看午餐时间即将结束,队伍却还很长,真教人沮丧。“在享用午餐的当儿,可透过手机预先下单。午餐后,直接取拿即可!”

抵达餐馆后,只需扫描座位上的QR码便能下单,然后等待食物上桌。若是到访自助式餐馆,则会在食物准备好后,透过手机发出通知。
抵达餐馆后,只需扫描座位上的QR码便能下单,然后等待食物上桌。若是到访自助式餐馆,则会在食物准备好后,透过手机发出通知。

aliments目前与巴生谷一带约20家餐厅、酒吧合作。乍听之下,餐厅数量确实不多,但同为创办人的李腾说:“至今我们已经达到1万个订单记录。”对他们而言,餐厅的数量非重点,最重要是有人用。aliments于2017年11月正式推出市场,惟当时的市场反应不如预期。“每天仅有2至3个人在用。”他认为,无法吸引人使用使用的原因,包括第一版本的aliments仅支援堂吃手机点餐以及付款方式很麻烦。“站在食客角度,他们觉得没有使用的必要,因为主要只是减去餐馆对人手的依赖,对他们没有益处。”

有鉴于此,他们与商家讨论加入“优惠配套”,如:每购买10杯饮料送2杯。“这是一个双赢局面,食客能以更优惠的价格享有饮料,而商家也能有足够的现金流动。”何俊翰说,其实很多商家一直都想推出相关的优惠配套,但碍于手动的模式无法避免一些因素。“传统的方式一般是用打印或贴纸的形式,容易出现不老实的情况。”而当它整合到App上,便能以更系统化的方式处理。“有商家向我们反映,采用这个模式后,他们的营业额增加了20%。”

另外,基于安全顾虑关系,本地大部分线上付款平台每次进行付款交易时都需要输入6位数的验证码。何俊翰说:“这会是我们的致命伤。”因为和一般网购不一样,“食”是日常所需,甚至是至少一日三餐,如果每次都需要输入,食客们都会觉得厌烦。“当付现金都比使用APP来得快,谁还有愿意用?”为解决此问题, aliments采用与GrabCar一样的美国付款平台,只需一次性绑卡,每次下单就会自动扣账。

纸笔下单不合时宜

aliments的灵感来自于同为创办人郭荣福。他说:“时下很多餐馆都会备有纸、笔让食客们自行点餐。”在科技时代,采用这种模式,他认为是不切实际。

aliments共有5名创办人,包括郭荣福、何俊翰、李腾、王智勇和陈劲好。编写程序是他们的强项,但何俊翰说:“一个成功的平台,20%源自背后的科技技术,80%来自人性化设计。”
aliments共有5名创办人,包括郭荣福、何俊翰、李腾、王智勇和陈劲好。编写程序是他们的强项,但何俊翰说:“一个成功的平台,20%源自背后的科技技术,80%来自人性化设计。”

“有时候遇上字体潦草的人客,还会发生下错单的情况。”何俊翰补充,稍有预算的餐厅会提供平板电脑供点餐,只是“人人手上都有一台智能手机,为什么还要额外购买平板电脑呢?”何俊翰认为,对商家而言,使用平板电脑点餐是一个非常耗资的举动,因为装置需要经常维修。

aliments是内部创业项目,5位创办人郭荣福、何俊翰、李腾、王智勇和陈劲好。除了李腾,他们皆是程序编写员,而李腾则是餐饮业顾问。何俊翰分享,他们的团队常会坐在餐厅观察食客们的举动。有次,一群人结伴来午餐,当时大伙儿一进餐厅便直接到柜台排队点餐,而其中一人却很逍遥地直接坐著。同事问他:你不点餐吗?他回答:我早就点啦!他笑说:“你能想像他当时那副得意的模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