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来西亚传统音乐逐渐被遗忘,人们不再弹奏传统乐器,也不懂得唱那些民谣,那文化也会随著时代的变迁而失传。大马人文遗产沙辟大师Mathew Ngau Jau和肯雅族后代Juvita Tatan Wan挑起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责,带著这些传统乐器走出森林,让音乐传唱到城市人的心中。
沙辟(Sape)是马来西亚砂拉越肯雅族和克耶族的传统乐器,也有人说它是“婆罗洲吉他”;以一段木料掏空雕刻,再绘上彩色花纹而成。一般传统沙辟由4条弦组成,以五声音阶为主,很少出现半音。轻拨琴弦,悠悠的沙辟琴声远飏,伴随著男人时而低鸣、时而激昂的嘶吼,女人在旁优雅地伴舞。这个画面是在砂拉越长屋常出现的景色。
沙辟原本用于长屋内治病的仪式;随后逐渐成为各种娱乐表演的乐器。沙辟大师Mathew 回忆道:“以前只要长辈在长屋弹奏沙辟,就连正在哭闹的婴儿也会安静下来。沙辟的琴声很好听,能安抚人心。”
Mathew指出,弹奏沙辟时会哼唱古老民谣Takna'。“沙辟不仅用于娱乐,更传达著一些讯息。以前战争时想要谈和解、遇见喜欢的女生想要表白,都是透过琴声和歌声婉转地告诉对方,因此我们的传统音乐有著传讯的作用。”
如此美妙的音乐怎能埋没山林?Mathew及叔叔Uchau Bilung创办了Lan E Tuyang,将沙辟的声音带到世界各地的舞台表演。在肯雅族语中,Tuyang指的是朋友;Lan E Tuyang则代表真正的朋友。以沙辟声会友,找寻知音人。而肯雅族后代Juvita则创立了The Tuyang Initiative,与Mathew将沙辟发扬光大!
传承族人的精神与特色——Mathew
67岁的Mathew来自砂拉越Long Semiyang的Kenyah Ngorek,曾任职马来文老师。拥有超过30年沙辟弹奏经验的他,不仅懂得演奏,还擅长制作乐器,被公认为Ngorek歌曲的守护者。
Mathew指出,制作沙辟需要约1个月之久。“从砍木头、晒干处理、雕刻到绘制图腾,每个细节都耗时,选择好的Adau木头尤其不易。标准的沙辟是42寸,虽然看起来很大,但8岁小朋友也可以弹奏。”他补充:“弹奏沙辟并不难,可以说是我们族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透过观察父辈弹奏就能掌握。在长屋长大的小孩都懂得音乐和艺术,很会唱歌跳舞。”
沙辟弹奏出来的音乐适用于伴舞,如:英雄舞和犀鸟舞。Mathew表示,以前他一个人表演时,需要弹奏,也要兼顾唱歌,有时候还需要边弹唱边跳舞。“以最小的表演规格来说,5个人是刚刚好的。弹奏、敲击乐、吟唱、伴舞各司其职,表演也较具完整性。”
如今,Mathew也带动了村里的人出村表演,让他们多了工作机会。他说:“音乐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的文化。然而这些文化遗产是没有被记载的,是透过我们一代一代口耳相传至今。在长屋里有许多有智慧的人,但随著他们的老去,这些珍贵的文化也会随他们而去。我不希望在我走了之后,父辈传承下来的精神和我们族人的特色也跟著失传,因此我想把这些文遗带出森林,召集人们和我一同到处演出。”
不过他也透露,由于这些表演者长期住在深山里的长屋,对舞台表演没什么概念,有时会闹出很多笑话。“弹奏沙辟和唱歌跳舞对这些表演者来说,并不是一场演给观众看的演出,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娱乐,只不过是换个地方而已。记得有一次一个表演者在演出时突然想找厕所,我们只能暂停演出让他去解决,还有许多趣事。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他们不会怯场,而且能带出我们最原始的味道。”
让表演者自在演出——Juvita
35岁的Juvita是砂拉越肯雅族后代,在吉隆坡发展,于各电讯、娱乐、网络营销和广告等行业摸爬滚打15年。如今她回归砂拉越,热衷于保护土著传统和艺术文化。
Juvita小时候在长屋长大,因此对传统的音乐和艺术情有独钟。“在长屋有很多个家庭住在一起,庆典时大家就会载歌载舞,也会让小朋友出来跟著跳。久而久之,这些在生活中的艺术就在我们的心中扎根。”
“这些沙辟演奏的曲子没有乐谱,我们跳的舞也没有特定的舞步,靠的是一代传一代留下来的传统。虽然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和祖父那一辈人交流和学习,但至少我们还有爸爸和Mathew那一代人可以跟我们说故事。因此我必须好好地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并传扬出去。”Juvita说。
Juvita既有砂拉越原住民的文化背景,又有在娱乐营销行业的资历。她将两者结合,创立了The Tuyang Initiative。“就像Mathew说的,这些在长屋长住的原住民没有表演经验,因此比较随性。我也会考量他们的需求,在麦克风、灯光、音响等细节上配合他们,让他们尽可能在最舒服的状态下演出。”
Juvita强调,表演者虽然都很纯朴,却不是单纯的演出,里面包含著长辈们的智慧。“Lan E Tuyang不仅是弹奏沙辟,也在诉说著故事。从战争、和解和平、相爱到欢庆,每一个音符和歌词都带有当代人的精神与情怀。”
Juvita说:“我希望透过我和Mathew的努力,可以让更多人看见肯雅族和沙辟的美,也提醒原住民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借此分享文化
让Mathew和Juvita这两代人连接在一起的,是很深的缘分。Juvita透露,想要维护及发扬东马文化遗产,起源是一场丧礼。“叔叔去世时我回到长屋奔丧,婶婶哭诉著家里经济受影响,未来不知道要如何生活。我当时就在想,长期住在郊外的原住民可以怎么谋生,最后想到可以跟Mathew合作。”
Mathew说:“自从我叔叔去世后,我都是一个人到处演奏沙辟,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在2015年将我列为国家人文遗产,当时我在村里很热门,也不乏有人来谈合作。只是我被Juvita真心想要保留文化遗产的真诚打动了,她除了为长屋的居民生计著想,也有音乐相关的背景,于是就决定和她合作。”
Mathew游走世界各国演奏沙辟,无形中也让村里的年轻人看见新的机会。他表示:“很多年轻人希望也能像我一样到处走走看看,近年来村里学沙辟的人很多。我很开心政府和Juvita能够创造这么多的机会给Lan E Tuyang,连带地也带动起村里的人。”
Juvita直说:“我很担心失去这传统文化的美丽,因此必须加紧脚步努力去保存。除了沙辟,长屋里还有很多有才华的人。比方说很在行制作首饰、缝制衣服、制作乐器等,这些人如果能够走出来展示自己,多了一个就业机会之馀,也是传承文化的好时机。”
“对我而言,沙辟表演不是一个娱乐演出,是分享我们的文化,说著我们族人的故事。我不想要看到原住民被遗忘,更不想看到原住民的下一代忘记了自己的根。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看到东马传统乐器的美,懂得欣赏和珍惜先辈为我们创造的一切。”Juvita说。
【后记】听不懂却倍受感动
记者上星期受邀观赏Lan E Tuyang的《Kelunan》音乐会,原本疲惫的身体在看完演出后异常欢愉、精神抖擞。Mathew和其他乐手拨动著沙辟琴弦,身边也有一对七十余岁的爷爷奶奶在旁边吟唱。虽然歌词是听不懂的肯雅族语,但透过简单的字幕和表演者的表情,可以了解他们从战乱时期、谈和、联姻,到最后和睦共处的故事。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21岁的Adrian Jo Milang,他活泼的舞姿和激昂的歌声惹得现场气氛欢愉轻松。服装和道具也十分亮眼,让在场的人对肯雅族和沙辟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虽说是在黑箱里表演,但丝毫不掩他们的随性和纯朴,仿彿置身在砂拉越的长屋中参与他们的盛典。表演落幕,我虽不是原住民,但心里满满的感动。很开心能够听闻Mathew分享他的心路历程,也很高兴有Juvita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愿意宣扬这么美的文化遗产。希望他们在传承的路上能平流缓进,让沙辟声远飏。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