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地政府不得已采取行动管制,并呼吁民众留在家中,透过减少群聚社交活动,阻断感染途径。然而,随著一扇扇的家门相继关上,所谓的孤单感宛如“流感”,在人们的心中慢慢传开…
行动管制期间,到超市采购食材,眼见人潮虽多,但氛围却异常冷清,大部分人皆戴上口罩,一言不发,低头选购;大家也尽量保持1公尺的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谁也不敢与他人走得太靠近。
原本繁忙的街道犹如死城,也因为很多餐馆没有营业,就连流浪动物想要觅食,也开始变得困难。民众不出门,慈善机构中心包括老人院、残疾院、孤儿院等也变得愈加冷清孤寂,不仅面临日用品短缺问题,院内的小孩也少了欢乐的来源,老人少了聊天的对象。
在死亡人数已达到高峰的意大利,当局规定,患者必须和亲友隔离,就算濒临死亡,也无法和亲友见面,因此许多人是孤单地死去,且因为死者太多,遗体会被迅速火化,家人也来不及见上患者的最后一面…
诚实面对孤独 行管期学习独处
不让出门、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肢体接触,保持社交距离,新冠肺炎引发城市孤独感。然而,擅长情绪管理的注册和执证心理辅导师陈汉维说,这正是让大家诚实面对孤独感,寻找独处价值的好时机。
过往,每当感到孤独时,我们便会下意识找朋友吃饭、喝茶,或到处溜跶、购物看电影等等。陈汉维认为,这是逃避孤独的做法。他解释,人天生害怕孤单是因为人类在进化史中已经习惯在群体里获得安全感,相信人多力量大。“所以当面对社交缺乏时,人类内心便会开始觉得不自在,不舒服,甚至引发焦虑。”他解释,这也是为什么首相宣布实行行动管制令当晚,南湖镇交通综合终站(TBS)便涌进大量赶回家乡的人潮。“大部分外地游子独居隆市,他们担心独居面对行动管制令。”
他解释,孤独是由于人们没有获得足够的、令自己满意的社会连接而导致的不舒服的情绪体验。“这是所谓重要关系的缺失。”他举例,有些人的社交活动主要是围绕在办公室,与同事谈天说地。“当没办法回公司与同事见面,心情便会开始感到低落。”
独处能力,每个人都该有
每个人的重要关系类别都不一样,有人注重爱情,有人注重亲情,也有人注重友情。另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看重的人际关系也不同。比如,在婴幼儿时期(0-6岁),我们最需要的是和母亲的连接;青少年时期(12-18岁),看重同伴关系;成年早期(18-25岁)渴望恋爱关系;成年中期(25-50岁),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阶段,我们会和同事、社区乃至和社会建立重要联系;而到了成年晚期(50-死亡),看重基因的传递和生命的延续,就更多的体现在对儿孙满堂家庭关系的期待上。
从上述例子能明显看出人类大部分阶段都注重于与外界连接的关系,却没有连接自己的心。陈汉维问说:“你有真正聆听过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吗?”他点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忙忙碌碌大半辈子之后,都还没摸透自己的人生目的。对于这次的行动管制令,他坦言:“这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转机。”危机是地球确实生病了;转机则是能让大家诚实面对。“少了外来诱惑,趁著这段时间,学习独处,做自己一直很想做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独处的能力,无论是单身或已婚。“我经常会和太太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为到最后,我们还是得一个人面对死亡。”
他同时分享,因为长期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导致很多家庭、夫妻在行动管制令期间发生摩擦。在中国,离婚率甚至有大幅度攀升的迹象。“当发生意见不合的时候,不要正面起争执,回房独自冷静是最好的方式。”
何谓社交距离?
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已成为时下流行字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至少保持1.82公尺。根据维基百科,这是一种试图阻止传染病传播或降低其速度的非药物性感染控制措施,目的是为了减少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间的接触。
虽然有人认为,所谓的社交距离会强制拉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陈汉维说,在心理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其实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大环境变得寂寞,但人可以选择不孤独
因为防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强行拉开,但陈汉维说,即便肉体上被迫需要分开,却仍可以时刻保持联系。“在科技年代,想要联络,不可能没有管道。”无论是透过视频通话、语音聊天,甚至是文字讯息联络,其实都有效降低人类心中孤独的情绪。他认为,这段时期也是促进与家人感情的最佳时刻。“因为工作关系,你多久没有好好坐下来和爸妈聊天了呢?”他说,趁著这段在家办公的日子试著多了解父母一天的作息、生活习惯。不过他不忘提醒,聊天过程尽量减少指责,因为指责一般是导致吵架的源头。
记者在工作群组里分享,想做有关“疫情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的课题,同事们纷纷分享各自看法。有同事说:“我反而觉得和朋友的关系变好了耶。因为大家现在时不时就会视频通话聊近况,甚至开著视频一起work from home(在家办公)。”另一个同事亦说:“我现在每晚都会和家人通电话报平安,就连平时冷漠的弟弟也会给我嘘寒问暖。”
说得也是,疫情虽然让每个人没办法不戴上口罩保护自己,但口罩背后的人心还是暖的,大家都在期待把口罩摘下,重见彼此快乐笑容的那一天。
网︱上︱调︱查
无法外出用餐最难忍
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自3月18日,马来西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为期28天的行动管制令。在这段期限,你最不能忍受什么?《东方日报》就此课题于面子书上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2%的人不能忍受没办法外出用餐;38%则是没办法社交活动。同一时间,亦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不能忍受这段没收入的日子,因为手停就口停。
静心休息的理由
城市人常会以生活、工作忙碌作为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的理由。陈汉维说:“为了生存,城市人都被训练得要‘多功能’,同时间需要应付很多琐事,没时间往自己内心探索。”接收正念训练超过15年的他说,正念强调的是“真正活在当下”,比方说:当你在走路时,你知道你正在走路;当你在用餐时,你知道你口里咀嚼的鸡肉不是猪肉。
这些日子社交网站上经常会充斥著各种投诉生活很乏味、苦闷的发文。“只要你有正确调整自己的思绪,懂得生活,你会发现‘原来待在家也有很多事可以做’。”陈汉维以自身作为例子,即便不出门生活也很忙碌,一点也不空闲。“我单是准备我的三餐就花掉很多时间了。”他同时建议大家,可趁著这段时间清理电脑、手机里的杂物、实行断舍离,甚至是画画等等。“地球或许这次真的生病了,但往好的方面想,它也给了大家一个休息的理由。”他续道,这个地球有多久没有那么宁静了?“现在晚上看著天空上星星也会觉得特别宁静。”虽然没办法确定这次行动管制令的结束日期,但他说:“管制令结束后我应该会想念这段难得宁静的日子。”
【独居者的行动管制期】
一个人对著四面墙
赖宁康▲29岁
赖宁康在泰国普吉岛任职潜水教练。上个月17日,他恰好回国。“我的工作准证即将逾期,必须回国处理。”他原本计划只逗留2天,完成准证后,19号飞回泰国。“虽然国人已不允许飞出国,但因为我持有工作准证,或许有可能…”他坦言,自己处在两难的处境;飞回国,随时有回不去泰国的可能;不回国,工作准证逾期,又有可能会被遣送回国。
原定计划在马来西亚待上两天,所以没有花钱预订酒店或民宿。“我妈妈在吉隆坡有一间公寓,但它是一间完全没有家具的新单位,连灯具都没有。”不过幸好还有冷气机,居住环境也不算太糟糕。从照片来看,他的住所确实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没有椅子、桌子,幸好还有床垫和一个枕头。“回国后,我有上网申请准证,但面试时间被取消了。”申请准证不果,必须待到我国行动管制令结束才能离开,也就是说他需要独自在空无一物的住所里生活。“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睡醒吃早餐、看书、上网、午餐,然后又看书、上网,直到晚餐后等睡觉。”他笑道,幸好这次回国带了一整箱书回来。“因为已经计划在泰国旅游旺季后回国发展,所以先把一些书带回来。”至于一日三餐则透过下楼打包或外卖解决。
超过8天的独自生活,他说:“对我来说,其实还可以,还不至于孤单。”因为除了时刻在线上和亲朋戚友保持联系,他还有运动的习惯。但他说:“我的极限可能是两个星期。”如果超过两个星期没有正常社交交流,便会开始产生所谓的孤独感。他在面子书风趣写到:“行动管制令解除后,可能会发生3种情况:我在房间里完成了博士学位;我设法训练自己成为世界最高薪的WWE重量级选手巨石强森(Dwayne Johnson)的身材;或者我死于无聊、饥饿或信息超载。”
对孤独有新体会
黄淑玲▲31岁
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居住。“我的生活一向以独处居多,很多时候,看戏、吃饭甚至是旅行都是一个人。”
她坦言,之前会认为独处是一种享受,因为拥有与自己对话的时间。“这次我真的败给了它,可能是太长时间处在同一个空间,没有面对面社交活动,会开始胡思乱想。”她形容,偌大空间只有一人,有时真的静到蚊子飞过也会听到。“我会开著电视机,即便没人在看,就希望能让家里有点声音。”
过往她不曾觉得自己孤独,但这次终于体验到孤独是怎么一回事。“仿彿能体会到孤独老人的感受,长期留在家中,身边也没有家人…”
这段时间没法出门,没有娱乐,她完成了一堆平时以没有时间作为借口而没有完成的事情,包括专研食谱和阅读已铺满灰尘的书籍。“以前会觉得花时间做新菜色很麻烦,但现在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甚至用一整天的时间做出来。”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