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州博物馆相对于民间的博物馆或文艺馆,拥有丰富资源,可成为博物馆聚落群的核心主力。图为目前进行修复的槟州博物馆外观。(图取自槟博物馆网站)

当代许多城市的文化行销,纷纷透过打造博物馆聚落群、艺术特区等方式进行。比如最近在台北甫提出的当代艺术园区计划,就是在台北市立美术馆重修与建立新馆之际,将其重新定位的工程。新的计划将串联周围现有的文化空间,既作为市民日常驻足之地,也打造成台湾当代艺术的重镇。

这些计划的著眼之处,往往皆有解决城市内久存问题之意,诸如透过艺术文化注入逐渐凋零的老城区,以活化社区,或者在已有散状文艺空间聚集的地方,透过对于大型馆舍的资金挹注,增强艺文领域的聚落效应。在槟城,博物馆聚落群的打造行动,也正密集地展开。

兴起博物馆聚落概念

聚落群的重要概念,是连结不同馆舍、文化空间的资源,并借由各自功能的重新诠释与定位,让资源更完整地连结。而随著艺文活动逐渐聚集,这些地点也可逐渐成为市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场域。对于槟城而言,此类文化空间聚落群的概念,显然不是新鲜事。在乔治市,举目所见的任何建筑空间,都饱含著各类文化、族群与宗教等主题的丰富故事。

而透过细致的挖掘与叙说,这些空间都是发展成为博物馆的最佳场域。除此外,数十年来,众多古迹工作者对于城内故事的发掘,也已然发展出各类观看古迹建筑与地景内涵的小路线,比如孙中山路线,即是串连孙中山先生短居槟城时,曾经驻足或与其有关的建筑遗迹。另外,还有德国社群在槟城的历史路线,以及在特定节庆时举办的手工艺路线等。

如果说,丰富的故事内容是博物馆聚落群得以发挥的重要要素,那么槟城无疑拥有这些优势条件。但是,我们却也面对其他问题,影响著这些聚落群的永续发展,包括欠缺维系、创新这些文化内涵所需要的实际政策。

公部门如何透过长远地规划、补助与协调这些文化内容所需的开发资源,改善现今不同团体间资源分散、难以整合的问题。更甚,理应在学术与知识上提供支持角色的公家场域如博物馆等,并未能完善发挥整合各式资源的角色,皆是我们现今所面对的难题。

幸好这些现象,最近开始出现契机。国库控股旗下Think City近年来推动的“MAGNET”(槟城博物馆及艺廊网络)计划,即是企图以公部门的高度,重新整合散落于乔治市的重要古迹馆舍,将之串连成聚落群。这个计划将针对数个重要的公家馆舍进行分级,打造成一个个展览与学习历史文化的空间,不仅成为居民认识历史文化之地,也将会是推动本地艺文发展的重要动力。

与此同时,政府也耗资对特定文化馆舍进行重新整修与设备提升,包括将于2020年完工的槟州博物馆重修工程,期盼会成为聚落群的核心主力。此外,最近我们也发现州内许多计划是对城市内遗产地点的再梳理后所进行的设计,包括了社尾考古遗址公园的建立、五条路槟城艺术特区的即将成形,都可看成此类聚落概念的企图。

迈向整合博物馆聚落

MAGNET的博物馆聚落群概念,可以说是当代槟城在面对古迹遗产议题,与近年来勃兴的艺术旅游风潮下,少见的整合性思考。因此,该计划也同时考验著政府对这些馆舍的基本治理价值:我们是否愿意悉心打造这些馆舍,让它成为具有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居民,都能在其中共同成长的场域。

在现有计划蓝图下,我们固然欣见政府愿意在硬体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是,馆舍经营本身的软体能力,却同样也是我们需要著力改善的部分,包括最基本的收藏、展示与社会大众沟通的能力。

如果聚落群概念要发挥深刻作用,就不能仅以当下之眼衡量这些馆舍可发挥的功用,而必须更加长远地思考这些聚落群在城市发展下的角色与意义。既然是迈向整合性的机构管理,我们也需要以新的思维来看待各个馆舍、文化空间的各自角色,及彼此之间的连结关系,并且开放地容纳彼此激荡所可能产生的火花。

理想的概念,来自于这些文化馆舍能够像一个个有机体般,在明了各馆的属性后,开放地与周围其他馆舍或者文化空间合作,彼此穿透与影响,既能带动整体文化艺术的在地发展,也成为市民日常生活驻足之地。

因此,我们必须更加踏实地解决现有馆舍的问题瓶颈,不然这个聚落群概念,担心只是在表面增加了文化馆舍的密度、所投入的资源,却仍然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缺席,这将会是极为可惜之事。我们期待这个聚落群概念能成为槟城源源不绝的精采故事中,重要的支持系统。

潘怡洁

槟城研究院遗产与都市研究组分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