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优管上听了中央合唱团演唱赵元任先生1927年创作的《注音符号歌》。这首92年前的歌曲,使我不觉想起九十年代罗大佑作词作曲的《声音的回响》。《声音的回响》只是以b、p、m、f作为歌词的引子,与前者的示范发音和帮助背诵是不同的。这首歌充满激昂向上的正能量,因此在我求学的时代,曾是校园里相当受欢迎的团康歌曲。当年,要是提起b、p、m、f,就有人会想起这首歌来。
印象中,很多人小时候在学校里学汉语拼音,大多是一大班同学跟著老师朗读的。孩子嗓音的朗朗读声此起彼落,其韵律像唱歌一样。这样几回下来,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成年以后,若问起其中一个声母怎么发,多半是概念模糊的。此外,来来回回扯著嗓子背诵,那语调似歌儿般拉著高低起伏的记忆,也使到一些人把声母发得较长。
确实,我们学习发音大多是听著声音模仿的,对于口腔里的各部位在发音时究竟发生了哪些状况不甚了了。所以,学生们上语音课时,要是发现把几个声母发错了,一般得先花点时间去认识口腔里的各部位,再摸索其发音的正确位置。
孩子们上华语文课,教室里一般都挂著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汉语拼音字母表的编排方式,其实是遵循了汉语语音学中的音位的位置特点,就是将同一个发音位置的拼音摆在一起。而声母即是以其发音时所使用的口腔器官的部位来分组指称的。
概括来说,有唇音、舌尖音、舌根音、舌面音、翘舌音和平舌音声母。以构成声音的发音部位来学习声母,只要掌握了准确的位置,同组发音时就不太需要大幅度地变换位置,只须稍加改变发音方法,说起来是十分规律而有系统性的。但教学时发现,许多人的声母发音问题,往往就是发音部位问题。
习惯养成不易改变
较常见的是以舌根、舌面部位发音的g、k、h和j、q、x。比方,有的人发“哥哥”的“哥”和“喝水”的“喝”时,并不知道g和h这两个声母的发音著力点是在往口腔内里、较靠后的舌根,顺应著韵母e的发音而误把舌中当作据点;同样的,有的人发“袭击”时,可能是受到韵母i又高又前的发音部位的趋势引导,较倾向于用舌尖来抵住齿背,因而把j和x发成尖音。
g、k、h舌根音声母和j、q、x舌面音声母,分别是舌根抵住或接近软硬颚交界处和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颚前部,气流在这两个部位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常用的发音方法有塞、擦、塞擦音(先塞后擦)。g和k是塞音,h是擦音;j和q是塞擦音,x是擦音。发音时,要是丝毫没有阻碍感或摩擦感,那发音的部位或方法就得再调整。
童年时听著学起来的语音,随著年月不知不觉内化为一种熟稔的自动发音模式,仿若穿越岁月长廊的声音的回响。习惯一旦养成,要改变它并不容易。二十岁左右的大专生,在语音课堂上学习正音,有的人只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摸清情况,一下子就改过来了,有的人耗了一个学期,还在原点。每个人面对的发音问题各异,毅力和决心亦视乎个人。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