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马来西亚华社兴起创建各种主题的文物馆、纪念馆、博物馆的风气;与此并行的是学校设立校史馆;特别是在盖新大楼的时候,往往保留一层作为校史馆用途。

这是相当令人鼓舞的现象。现有民间文物馆/纪念馆的规模,一般上不大。关于文物馆的定义与功能,我们暂且借用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of Museums,ICOM)章程第二条第一款的定义:“博物馆,乃一非营利之永久性机构,在其服务的社会,为大众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并以研究、教育及令人愉悦之目的,致力于搜集、保存、研究、传播与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证据。”

若以严格定义,博物馆、文物馆、纪念馆的性质有所不同,我们暂且以文物馆来通称我国民间各类博物馆、文物馆及纪念馆。不同主题的文物馆,在组织定位、馆藏、展示的内容、活动等都有所区别。而其中一个共同的项目或许是馆刊的出版,作为发表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作为与友馆、会员、社会大众乃至国外相关团体沟通讯息的管道。

学术通俗各有所专

我国众多文物馆当中也有固定出版馆刊者。我选择三个文物馆的馆刊,即《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嘉庚会讯》、《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年刊》,简略介绍,供大家参考。

首先谈到馆刊的出版缘起,林连玉纪念馆馆长李亚遨先生在《林连玉纪念馆通讯》试刊号(2014年5月,页2)有感性和理性的清楚叙述:

“林连玉纪念馆实为民办文物馆中的后进,我们充分了解到筹办文物馆的困难,何况要求永续经营?虽然如此,我们仍感受到使命的重大。我们期冀全国各地的文物馆能够连成一气,共同为族群文化贡献心力。因此,出版这份《通讯》也是希望有助于本地民办文物馆的扎根串连。各地友馆,乃至于文教及学术机构,欢迎你们利用这个平台,在这里提问,在这里分享,甚至在这里交锋!希望这份刊物是益于增进知识的,希望这份刊物是能够启发思考的。”

这三分馆刊的定位和编辑手法各有不同。《林连玉纪念馆通讯》和《嘉庚会讯》比较相近,基本上以报导文物馆的活动讯息为主,再加上一些相关的专题文章。从这些讯息中,读者可以掌握这两个文物馆的大体情况,简言之,两个纪念馆除了固定的展览之外,也安排不定期的特展、与文物修护相关的培训营、课程、讲座、座谈、专书出版等等。

而《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年刊》基本上是学术导向,主编白伟权博士在2018年出版的2017年年刊“导言”中(页2)就说明这一点:

“《2017年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年刊》是在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以及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的规划下于2018年3月面世,是一本以地方关怀为主轴,发表学术论述及田野研究的专刊。宗旨在于鼓励专家及民间文史研究者对新马地区,特别是柔佛和新山历史文化做更多的考察与研究,累积本地论述。”

新山华族历史文物的活动报告不在年刊中,而是出现在新山中华公会的会讯,即《华讯》。三种馆刊各有所专,在普及性文章和学术专论方面,各有取舍,值得准备出版馆刊者参考。

反映民间进步

馆刊出版对象及预期的读者是谁?讲得通俗一点,馆刊每一期印刷多少本?刊物出版后卖给谁或分发给谁?

李亚遨先生在《林连玉纪念馆通讯》(2016年第2期,页1)“馆长的话”中提供了林连玉基金的讯息:“在过去三年,幸得母体大力支持,以及有心人的热情赞助,我们得以每期印刷五、六千本《通讯》免费分派给我们数以百计的纪念馆赞助人、分布全国的林连玉基金联委会、各地文物馆、校史馆、图书馆,以及研究机构等。”

《嘉庚会讯》每一期的印刷量是1000至3000本之间,有时为了配合某项活动而增加印刷量。而《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年刊》据了解每一期印刷500本。有关馆刊的讨论,可以进一步深化,这篇文章纯粹提醒大家不要错过这些刊物。看到民间的进步,很兴奋。


 

陈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