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作为最早的一神教民族,身上流著契约之民的血液,总带给人们神秘感,他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尤其是当我们知道,许多改变世界的伟人,都有犹太人的位置,谈到经商金融界亦然如此,然现代人对犹太人的认识,仿佛被缩小到贬义词汇行列之中——以色列、中东战争、恐怖主义、犹太人复国主义……
如此种种,都是比较狭隘式的理解。你很难想像,千年来犹太人的生活环境、为什么执意要建都耶路撒冷、为什么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什么能够驰骋商场与政界……一路走来都是血泪史。
犹太人作为与上帝缔结契约之民,来到了“流著奶与蜜之地”——迦南,曾有过数个黄金时期,但更多的时候是处在大流散状态,犹太人的家园被摧毁,他们被驱逐,辗转流落到欧洲各地。在四处漂流的当儿,是什么因素能让这个民族仍旧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呢?犹太教,宗教是一座牢固的桥,让每个犹太人的内心链接起来。
民族智慧与历史枷锁
他们有身为“上帝子民”的自觉,并以此为傲,他们需要遵守祖先留下的训诫——《希伯来圣经》。他们是拥抱智慧的民族,智慧是广泛的概念,他们指的智慧是善行善德,如尊师重道、诚实、勤劳、聆听善言、施舍穷人等都被教导,因为这些智慧是上帝神性的流溢,尊崇智慧即尊重上帝。而他们的智慧宝典——《塔木德》的内容,记载了拉比们说过的话与启迪智慧的故事,这些都成为他们生活的引路人。
犹太教经历千年的洗涤,已经慢慢融入现代社会之中,犹太教改革在1 8世纪之中获得大力推进,犹太启蒙之父——门德尔松,他是推开隔都大门之人,倡导犹太教与外界(世俗)进行沟通,并接受世俗教育,停止故步自封。他为《希伯来圣经》进行翻译,企图促成内外之间的对话。而门德尔松的行为引起很大的反响,并为犹太教后来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然反犹主义也如同阴魂不散的鬼魂,一直伴随著犹太人,到了二战时期,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是犹太人暗黑时期,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迫害犹太人逐渐变为国策,一连串的屠杀行动,数百万犹太人的喊叫声永远留在了集中营,这锻造成了犹太人与德国的历史枷锁。
直到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仿佛紧绷的神经舒缓了。是不是这一跪就能抵消责任呢?不,这表示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姑且不论这一跪是真情还是假意,但它的效果显著,总比不敢直视历史的国家来得令人敬佩。
在我大略了解犹太人历史后,将视线转向现今以色列在中东的处境,我是同情的。他们与基督教、伊斯兰的圣地——耶路撒冷,都有著宗教上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耶路撒冷更是以色列国人——犹太人如愿以偿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故乡范围。
纷乱有其纹路,战争一旦开启,所争的早已超越了土地,还有复仇与雪恨,只能盼望这场土地之争能够寻找出路。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