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年前有位政治人物喜欢提醒对手要自重,他似乎最能体会,当要辩的都辩了,能劝的都劝了,而对方仍继续抹黑、诬赖、卑鄙等,那么最终就只能诉诸于对方是否在乎自己的内涵和品质。

这个自重的概念当然不局限在政治人物,教育工作者,包括了幼教老师、中小学老师、补习老师、大学和师范学院讲师等,也是适用的,只是在教育界少见严重的抹黑、无赖、卑鄙等景象而已。

大家都会同意,现今教育工作者负责的其中主要一部分是传授知识。但,大家对教育工作的期许并不限于传授知识。任何不如此自限的教育工作者,都会经常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可意涵深远。

对学生影响深远

请注意,这不取决于你眼前有没有站著一位学生,也不取决于你是站在课室前还是在街坊与人谈天,这是你作为一个有教育心怀的人的价值观、品质,已融入血肉和生活,就好像热爱中文的人不管眼前中国是否强盛、崛起,心里都热爱中文一样,绝不会把中文的价值只局限在经济层面。

用中文的经济价值和用中文的美去进行中文教学与推广,两者给人的印象和感觉当然是不同的,如果你是热爱中文的,你很自然期望别人对你的印象和感觉是依后者建立,你在乎和一心维护这种由你对中文的热爱让人对你建立的认知和评价,这就是你作为热爱中文的人的自重感。注意,这种在乎和一心维护,是通过对自我的要求,不是对他人的祈求。

如果你是华文老师,被人发现,不管是在教书时还是在外与人交谈时,把“傍晚”念成“旁晚”,把“膝盖”念成“乞丐”,当有人提醒,你愿意纠正,那很好;如果你不愿意改,还强词夺理,甚至给提醒你的人脸色看,那就缺乏了作为华文老师的自重。注意,并不是说作为华文老师就不能念错字,也不是说华文老师就必须讲完全规范的中文,是说对自己作为华文老师要有自豪感,也要能有改进之心去维护自己的自豪感,不管是在别人点破时或者是自己发现不足时,那才能反映出你的自重。

但这只是有关知识传播错误的例子,因教育工作者缺乏自重而影响深远的则涉及学生的求学方法和态度、为人处世、社会观等重要方面。拿个例子,耳闻某校配合建校某某周年而推动建立某某某高楼筹款活动,老师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帮忙售卖300令吉餐券,如果无法办到,则必须由家长认购。少数家长不认同,反建议说可以尽力帮忙卖餐券,但卖不出的须可退还。

结果一位数理老师竟然对其一相关学生说你父母在某某机构任职,收入不错,300令吉是区区小数,捐不捐只是意愿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还说,我知道你父母在某某机构参与义务工作,我们一向靠华社资助办学,为何就不能体谅呢?学生在家经父母教导如何看待、在校承受这些不必要的压力数周后,老师才肯采纳家长的意见,结果餐券就全卖了出去。

为达目标牺牲教育?

科学讲究严谨推理,数理科要培养的素养之一就在于让学生懂得检验推论之是否严谨。为何有关数理老师不能自行先想想推出“卖不出就自己包揽”的规定是否合理?为何不能自行斟酌“捐不捐只是意愿问题”的说法是不是草率了一些?为何不能自行检验如果‘你参与义务工作,自然能体谅我所需”那么是否就必然“得捐300令吉”?一位数理老师在数理科教学时要求学生严谨推论,在数理科学习以外却表现得随意推论,这怎么向学生示范“科学思维方法在生活上的运用呢”?那不是在向学生示范不讲理吗?

以上例子并非孤例,它带出一个普遍矛盾,值得教育工作者想一想,尤其值得身居高职的教育工作者想一想:为了达到目标,你会不会牺牲孩子的教育?当然,用“见到老师该不该道安”的技巧去回答问题并无助于看清提问用意。为了达到学校筹款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否能顾及对孩子的教育而主动说“你们其实是有权利不帮忙卖餐券的,但我校需要一笔资金建楼,这楼建起后惠及大家,希望你们愿意尽力帮忙”?你会趁此时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权利,还是会利用学生的乖顺绕过他们的权利只字不提?你心底的自重感会决定你怎么做。

有的人会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的目标是建楼,大家必须步伐一致,学生也必须学会少数服从多数,要符合每个人的看法的话就办不成教育!这时,他说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面对个别学生时所关心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意思。此两者之出入到处都有,经常发生,想必站在前线的老师经验不少、体会良多。说这样的话的人兴许也对,我们的社会一大部分人已习惯遵照这样的观点办事,历史会记得那栋高楼和在谁领导下建了那高楼,不会记得因自己的自重感所驱使而坚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权利的某个老师。

或许,那位政治人物之所以很快被拉下台,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只有他在谈自重。谈自重,很多阴招都不能用了!

杜新宝

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