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台湾发展的本地男高音陈韦翰11月回马进行4场演出,连续4个周末以歌会友。除了个人演出,他也与本地著名女高音卓如燕、洪美枫等人联袂。东海大学音乐系硕士毕业的他,曾在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学艺,接著负笈西安音乐学院。

师从台湾女高音徐以琳,陈韦翰说:“学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跟对老师。”声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术,永远有精进的空间,“徐以琳老师激发我的想像力,让我更全面地思考。通常拿到新的谱,必须先了解结构,接著再进行试验,思考声音的运用。第一段歌词和第二段歌词重复时,则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现。这些都需要计划和铺陈。”

声乐追求古典,但歌者才是赋予歌曲生命的人,声音的厚度、歌唱的技巧和演绎的特色都能给同一首歌带来不同的感觉。陈韦翰不排斥流行音乐,曾以美声唱法呈献周杰伦的《菊花台》,表现音乐转换的想像力及创造力。这也证明了音乐讲求功底,却没有界限。

2012年,陈韦翰通过亚太区初选,前往美国纽约参与新唐人电视台(NTDTV)举办的第六届“全世界歌剧唱法声乐大赛”,同时被列入大赛的音乐会名单,不仅得以在梦寐以求的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演出,还获得与意大利著名男高音马塞洛乔达尼(Marcello Giordani)同台试唱的机会。他在该大赛中一举夺下男子组铜奖,并藉著这个国际平台,让更多人认识陈韦翰这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名字。

踏入世界顶尖的音乐殿堂,陈韦翰圆了心愿,却也一直不敢忘记在艺术学院时,本地知名男高音潘光前的教诲。“他说将来不管唱什么,都要唱好莫扎特。莫扎特的曲是声乐的基础,很纯朴,适合所有人欣赏。老师的意思,是莫忘根本。”也因此,陈韦翰这次返马开唱,第一场唱的就是“莫扎特歌剧精粹”。

艺术学院毕业后,陈韦翰主动参与世界青年合唱团(World Youth Choir)的面试,获选后曾分别到欧洲和南非巡演,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极深。“我觉得团里的人给了我很大的撞击,他们对音乐的狂热深深感染著我,当来自世界各地,约80人的声音交汇在一起时,那种感动足以让人起鸡皮疙瘩。”

有了世界青年合唱团的磨砺,陈韦翰受澳洲Co-Opera歌剧团体邀请,于2008年3月至8月期间,在全澳洲巡演意大利著名歌剧《茶花女》(右图),担任男主角Alfredo。这是他第一次参演歌剧,半年时间共出演40场,大获好评。

2012年,他再次受Co-Opera邀请,在澳洲西部演出韩德尔的歌剧《Acis and Galatea》,之后也进行东南亚巡演推广韩德尔的作品。

“尽力做好每件事”是陈韦翰的座右铭,而他也一直相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一次都没有。”出演歌剧,他进入角色的灵魂;个人音乐会,他调整气息、锻炼体力,以便在唱了10至20首后,依然保证音色漂亮。先感动自己,就能感动别人。唱歌如此,人生亦同。

从小学钢琴,陈韦翰9岁被朋友拉进校内合唱团,黄益忠老师给了他第一个机会,让他独唱。他从此欲罢不能。而今,他也对音乐教育有著浓厚兴趣,除了在中学教通识课,也开班一对一教唱。

“我认为,天分是可以激发的,你不知道自己隐藏了怎样的潜能,需要有人来提醒你、发掘你,老师就是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发现学生的可能性、培养他们对美声的兴趣。”

陈韦翰仍有意深造,毕竟声乐还有太多可学的知识。当初到台湾仅仅3个月,他就已学会台语,而古典演绎的大多是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必须掌握它们的语韵,才能唱出韵味。他笑言,在男高音的圈子,不能说没有竞争,但不同特色的歌唱家填补不同的需求,而自己算是进入另一个阶段,歌还是会练,演出还是会接,但不会把自己逼得太紧。

与台湾籍太太邱哗蓁2012年结婚,35岁的陈韦翰今年9月升格当父亲。儿子的诞生为他的音乐事业激发出更多火花。他说:“在音乐的处理上,好像有了更稳定的想像力,也许是因为踏入另一个阶段,有了更深一层的体验,对人生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陈韦翰认为,艺术来自生活,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有一段来自敲门声、歌剧《魔笛》夜后咏叹调的灵感则来自莫扎特的包租婆,严格来说,艺术和生活其实根本是一体的。

对陈韦翰而言,平常如何生活,在舞台上也该是同一模样,也因此,声乐家的演绎功力和音乐素养都会随著人生历练而有所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