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际文(左)开办儿童院的举动获得太太林美金的支持,让他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守护这一群无依无靠的孩子,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家”。(摄影:陈为康)

今年41岁的彭际文在自己还是“大小孩”的时候,就开始在儿童院担起照顾孩子们的责任,期间他曾想过放弃,却因为孩子们喊了一声“爸爸”,让他的心立马融化,更把照顾无依无靠的孩子视为终身志业,乐当37名孩子的爸!

“以前我很讨厌小孩,因为我觉得他们很吵、很烦!”

彭际文笑说,自己年轻时脾气不好,不喜欢孩子在他的身边打转,但万万没想到自己如今竟成了“孩子奴”,即便多辛苦,只要孩子们围绕在身边,帮他捶捶背,他就会感到莫名的幸福。“说也奇怪,我不喜欢小孩,却和小孩很有缘分,还很受欢迎呢!”中学时期,彭际文曾在幼稚园打工,后期更因为教会牧师的推荐,到了一家孤儿院当社工。

“当时因为工作不开心,所以当牧师推荐我到孤儿院当社工的时候,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原以为自己在孤儿院当社工只是一个过渡期,但没想到一做就是好几年。27岁那年,眼看身边的同学个个都已经事业有成,但自己还是每个月领著数百令吉的津贴时,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大部分人都希望趁年轻多赚一些钱,我也不例外。”正当他为了去留而挣的时候,因为孩子的一声“爸爸”,让他决定留下来,扛起照顾这群孩子的责任,当他们心目中的爸爸。

“我当时负责照顾一名两岁半的孩子,我俩的关系很亲密。一天晚上,他突然叫我一声‘爸爸’,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所以决定留下。”

彭际文笑说,自己的坏脾气最后也被这群孩子磨光,从一个讨厌孩子的大哥哥,变成一个对孩子充满耐心、懂得怜惜他们的大男人,他说:“人家不要的小孩,我们要!”2007年,彭际文步入人生的第二阶段,与女友走进结婚殿堂,所以只好“半途休场”,与太太一起打拼创业。“那时候,虽然我没办法全职帮忙,但一有时间我都会抽空到儿童院当兼职社工。”

在福爱儿童院里,彭际文就是“爸爸”,不时会与孩子们围在一起聊聊天,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近况等等。(摄影:陈为康)
在福爱儿童院里,彭际文就是“爸爸”,不时会与孩子们围在一起聊聊天,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近况等等。(摄影:陈为康)

儿童院一辈子的志业

直到2012年,与太太创办的大码服装生意逐步稳定,但即便有钱赚,生活变得更好,但彭际文仍觉得不开心。“当时太太问我:你到底要什么?”彭际文说,由于当时很多孩子上门求助,希望可以被收留,但他却无能为力,只能把孩子们转介给其他儿童院。“当时好朋友建议,既然你想继续帮助这群无依无靠的孩子们,那为什么不要自己开办一间儿童院呢?”

彭际文坦言,刚开始开办儿童院时,自己真的有点担心,因为开办儿童院并不像经营一盘生意,不是说觉得累了就可以结束,这是一辈子的责任。“最后因为太太、家人与朋友们的支持、鼓励,让我有信心坚持下去!”

全职打理儿童院 幸得另一半支持

除了是37名孩子的“爸爸”,彭际文和太太育有一名4岁的女儿。“对待女儿和其他孩子,我一视同仁,女儿也常来这里(儿童院)和大家一起玩乐,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但他坦言,太太有时难免会抱怨,他说:“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的老公可以把全副的爱放在自己女儿和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和37个小孩分享。”

太太虽然会抱怨,但行动上仍非常支持丈夫。“我现在是全职经营儿童院,兼职帮她(太太)打理生意。”彭际文坦言,幸好身边有太太的无限量支持,才能让他无后顾之忧,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每个月抽时间陪她到国外看货,因为她需要我的意见。”

在儿童院内,孩子们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一起玩乐,一起成长。(摄影:陈为康)
在儿童院内,孩子们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一起玩乐,一起成长。(摄影:陈为康)

爱人如己,就是最大的福气

由彭际文一手创办的“福爱儿童之家”位于雪州巴生良木园,占地约1万4000平方尺,养育著37名被虐待、被遗弃的孩子。他形容,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他是“爸爸”、林美金是“妈妈”,还有“婆婆”和“叔叔”。“孩子们都叫我爸爸,叫我太太妈妈。”他希望这个“家”不仅是孩子们的避风港,更能给予孩子们温暖、安全及有归属感。他分享,“福爱”命名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同音“父爱”。

彭际文儿时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下长大,父母亲均因好赌成性,任由他和弟妹自生自灭。“打从10岁开始,我就已经学会照顾自己、照顾弟妹。”当时的他还必须为自己张罗学费,每天除了需要照顾弟妹,年纪小小的他还必须兼职当劳工,赚取每天3令吉的收入。种种生活压力把当时仅10岁的他压得透不过气,更让他有了寻死的念头。“那时我想过要自杀,但因为没有勇气而却步。”12岁那年,他跟随朋友到基督教会,在此找到了自己不曾得到的关怀与爱,逐渐走出阴影,对人生重拾希望。“这就是爱的魔力!”他认为,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

积分概念关爱卡

2016年,彭际文举办“448福爱关怀运动”,鼓励大家每月4个小时,每年48小时,委身志工的一份子,为社会带来爱与关怀,“我们相信最大的‘福’气就是‘爱’人如己。”接下来,他更鼓励全民一起来行善,为社会献力。“6月的‘美食嘉年华’后,我们将推广“448关爱卡”,让大家行善之馀,也可累积慈善分数。”

他解说,“448关爱卡”的概念就像积分卡,用户只要上网登记资料,就会自动加入义工团。“他们每服务一次或参与活动都能获得积分,而这个积分在未来可以换取商家折扣券。”彭际文透露,未来将与商家们洽谈合作模式,比方说,食客只要持有“448关爱卡”到有参与“448活动”的餐馆用餐即可获得积分,而商家把部分收益捐出履行社会贡献(CSR)。“这是一个双赢局面,商家达到宣传效果,义工们也可以做善事,何乐而不为?”

“448关爱卡”尚未正式投入运作,彭际文坦言:“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以这条路一点也不好走。”但他信心满满,因为每每和商家不经意提起这个概念时,商家们均给予正面回响。

6月17及18日,448福爱关怀运动筹办了一场名为“我想有个家”的美食嘉年华,彭际文指出,这个嘉年华主要是为福爱之家筹募建院基金购买土地之用。“我们在巴生池隆花园附近购买了一块占地1万平方尺的土地,这块地要价100万令吉,目前已缴费50万令吉,尚欠50万令吉,所以希望透过这次的筹款获得资金。”

彭际文也透露,福爱儿童之家每月的平均开销大约1万6000令吉左右,包括孩子们的膳食费、屋租、志工们的津贴等等。“除了农历新年之外,3月至9月都是淡季,平均捐款收入为4000至5000令吉,每月仍需倒贴1万令吉左右。”

彭际文鼓励孩子们自供自足,更鼓励他们往农业领域发展,所以在院内 开辟了一个“小菜园”,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种菜的乐趣。(摄影:陈为康)
彭际文鼓励孩子们自供自足,更鼓励他们往农业领域发展,所以在院内 开辟了一个“小菜园”,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种菜的乐趣。(摄影:陈为康)

食物银行获赠物资再分配

2013年,彭际文启动“食物银行”计划。“为了避免儿童院获捐的食物过剩,囤积太久变坏,与其独占,不如分享。”

他表示,由于很多人认为捐钱很敏感,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捐赠食物,许多儿童院、老人院都曾出现食物过剩的情况。“每家儿童院有不同的做法,但福爱儿童院的宗旨是‘不变卖,不变坏’。”

在“食物银行”计划下,每户受惠家庭皆可获得6大基本粮食,包括米、油、美禄、饼干、米粉及罐头,让家里的长者或小孩,至少得到三餐温饱。他透露,该院的援助对象包括单亲家庭、双亲患病且收入低于1千令吉的家庭,以及如父亲或母亲酗酒、嗜赌等问题家庭。虽然“食物银行”有助养一些贫苦家庭,但他们在审核受惠者资格时非常严格,以期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不让“有心人”从中占便宜。彭际文说:“我们每月都有志工亲自上门递送粮食给助养家庭,然后检查用量再做报告;每6个月则会对受惠家庭做一次评估,视应否继续获得食物资助,还是较适合把机会让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