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辛劳的付出,哪有美好的收获?”这是返乡从事农业事业的青年陈雄锋的座右铭,尽管创业过程辛苦,但最后却可享受丰硕的成果,让家人享有美好的生活,一切都是值得的。
离开钢骨水泥的城市,返回淳朴的小乡村,陈雄锋更享受放慢脚步的生活,也在其出生长大的地方,一步一脚印开创及建立自己的农业事业。
现年31岁的陈雄锋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指出,当初为了协助及继承父亲的建筑业,所以便从外地返乡工作,更在家乡创造自己的事业。
他在19岁那年便离乡前往柔佛居銮工作,在一家操控机床控制器的工厂担任技工,之后也曾在新加坡及马六甲工作,最后在吉隆坡当网络营运员,在外闯荡了约七八年。
“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及拥有更好的生活,因此打算回来家乡水闸接手父亲的建筑生意,也认为在人脉及熟悉的环境里工作,可谓事半功倍。”
他认为,在熟悉的环境里可拥有更好的创业基础,拥有广阔的人脉对事业亦无往不利,因此他回来后,也积极开拓自己的人脉及交际,冀往后可对农业及建筑业带来便利及商机。
他披露,本身在离家前,曾替父亲打工一年,加上念书期间也常接触建筑业,因此,有良好的建筑基础及经验,便打算在2009年回来水闸。
看好农业前景
陈雄锋表示,由于农业前景看俏,尤其现在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愈来愈少,他看好农业的前景,毅然在2年前与哥哥及朋友的合股下投资芭场,从事农业耕种。
“我从熟悉的工作领域跳去陌生的范围,这未来充满未知数,甚至要从中赚取盈利,对我而言亦是一项学习及挑战,但我愿意做出尝试。”
他坦言,从事农业耕种不简单,尤其等待收成的当儿,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必须耗费肥料、药水的开销及时间,所幸自己尚有从事建筑业的收入来维持农场及家庭的开销,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恐怕会因此打退堂鼓。
“所谓万事起头难,虽然从事农业工作非常辛苦,在农作物销路及收成逐渐步入轨道后,农业的收入会比打工仔好,而且工作时间也比较自由。”
他告知,其最初是种植番薯及木瓜,并在去年中旬开始种番石榴,目前在巴拉湾、水闸及瓜拉美金拥有3个园地,但目前尚未获取盈利。
他指出,从事农业也面对农耕地、人手不足及津贴的问题,这也是国内众多农民所面对且屡见不鲜,尤其本地人认为从事农业的工作辛苦,只剩下老一辈的农民在辛劳作业。
他希望,政府可全力资助国内的农民,相关的农业机构应多与农民进行交流或讲座会等农业资讯,促进双方了解农业各方的问题。
他也说,政府应打开更多国内农产品的知名度及销路,将产品出口至海外,以尤其当农作物生产过量,内需已达饱和之时,农民则必须承担产量过剩的损失。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