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深入学校现场,与教师一起面对改革挑战的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Manabu Sato)教授表示:“相信‘学校改革能够成功的人’,所实践的改革不可能成功,唯有意识到当中的‘不可能’,才有可能将学校改革导向成功之路”,说明教育改革是项艰巨的工程,在怀抱理想,仰望星空的当儿,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

回顾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们所推行的教育政策,方向正确,也符合时代需求。只可惜总是来势汹汹,却后劲不足,到头来只见“叫改”,未有“教改”。

谈到实施问题,大家自然马上想到身处教育“第一现场”,负责实施课程的老师,就如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所言:“不管我们的教育计划变得多么周密,其中一定要留个重要的位置给教师。因为,到了最终之处,行动都只在那里发生”,说明了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只能透过改造教与学切入,而教师是决定改革能否“发生”的关键人物。

对基层教师的问题视而不见,低估了施行的难度,再好的愿景都形同空中楼阁。

教育改革是渐进发展的“历程”,不是靠一次课程说明会,或三两天的工作坊就能完成的“事件”。这样的“历程”需要靠时间日积月累,借助老师在课堂中日复一日的耕耘来实现。

“迎新”勿忘“除旧”

创新需要空间,改变需要时间,探索需要勇气,当我们要求老师改变,成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时,是否赋予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支持与信任?特别是在还看不到成果的耕耘期,我们是否能沉得住气,愿意相信,愿意等候?还是一边喊著要追求素质教育,另一边却又忘不了分数与成绩,无法放弃评比?为了看到“外在成果”,不惜让老师把原本该花在计划、思考、开创教学的时间,消耗在准备报告,提供数据?

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的知识搬动,或机械性的技术迁移,它考验教师重整知识结构,使用新课程的能力,是属于创造性的活动,需要付出时间成本。

只是“迎新”,却不舍得“除旧”,新旧叠加,老师肩上的负担有增无减,举步维艰,实在很难走出新路。承担行政责任的管理层,固然也有压力,只是随著教育方向、教育理念的转变,所关注的焦点,还有衡量标准也必须有所变化。

老师不是不想改变,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他们的问题,需要被当作改革的重要议程来处理,这才是改革的真正起点!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著有《旅欧母子》,《教育可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