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课堂评估,评量学生的学习表现时,是不是至少得给TP3,不能给TP1或TP2?另外,是不是也不能在初始阶段就给最高级别TP6?这都是在论及课堂评估时,常被提起的问题。

TP是Tahap Penguasaan的简称,即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是在KBSR改为KSSR,由“课程与评价标准”(Dokumen Standard Kurikulum Dan Pentaksiran,DSKP)取代“课程大纲”(Sukatan Pelajaran)后才出现的评估指标。它依据“表现标准”分为6个级别,级别(TP)1为最低,表示“尚未掌握”,最高级别6为“优良”。介于这之间的级别2-5,分别表示“有待改进”、“基本掌握”、“满意”及“良好”。每一个级别都附有描述性文字,说明该水平应有的具体表现。例如在“口语交际”技能中,针对级别3“基本掌握”的说明是“能主动地聆听别人说话,用简单的话语与人沟通,并作出适当的回应,态度有礼”;级别2“有待改进”的说明为“能听懂简单的话语,尝试用完整的句子作出回应,态度有礼”。

这与过往依赖总结性考试,只用百分比如70%、80%来评价学生表现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学生不止能透过1-6的数字知道自己的学习水平,还能借助描述性文字了解自己的表现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知道应该努力的方向,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父母可借此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有效地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评估不在于区分优劣,而是为教学收集反馈信息,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发展。

就像做健康检查一样,主要目的在于掌握身体情况,遇有状况可以及早发现与治疗。试问又有谁希望遇上个只管为检查的结果打分数就了事的医生呢?

不该掩饰真实情况

身体检查的意义在于维持个人健康,和他人没有多大关系,实在没有必要比较。课堂评估也一样,重点在于协助学生小步迈进与持续发展,不管是最低的TP1还是最高的TP6,标示的只是学生在某个时段所达至的学习水平,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指数。最该关注,真该著急的是TP背后所透露的信息,不该为了表面的荣誉,而掩饰真实情况。讳病忌医,而失去原可帮助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机会,才是最大的损失。

协助每一个孩子达到至少TP3,即“基本掌握”的水平,是我们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误解了这样的初衷与善意,无视老师的专业判断,而硬性规定至少都得给TP3,不能是TP1、TP2,所带来的后果,相信并不亚于医疗失误。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著有《旅欧母子》,《教育可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