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行动党党选的白热化开始出现在新闻版面,无论是大家给予的标签“华沙派(华文沙文主义)”或是“英沙派(英文沙文主义)” 或是“去华化”都反映了行动党面对著的党内路线抉择。

与其用不同的标签,我更倾向于以“动”或是“静”来形容行动党内部的问题;前者是要突破目前的政治版图,尝试摆脱长期以来马来人对于行动党的刻板印象,寻找更多不同族群的支持者,特别是针对非稳定的选区,尝试在不同的选区找出自己的支持者;而后者则是保持现况,稳固目前的地盘以目前华裔的支持者最为优先,而尝试寻找有可能胜选的选区。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要如何让行动党扩展政治版图,如何摆脱政治对手赋予污名化的标签,再来就是要如何面对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对话。

从刘天球事件发生,党内领袖开始抨击刘的言论;但站在局外人而言,这不过就是不同世代对于民主行动党的价值与核心认同,每逢党选同样的议题都会出现,但是否真的有认真处理?还是往往都是以“大局”为主,而选择搁下?

在执政中央的22个月,面对不同议题的表态,也将影响党选的变化,至于是否有机会让不同派系挤进核心权力,互相制衡关键在于各方领袖要如何去说服党员。

过去在选区的对垒或是议题的攻防,行动党都是以马华为敌,从地方到中央两者就像世敌,只要有机会就会攻击连连;当然这也是过去行动党给予支持者的刻板印象。但是在面对青年世代的崛起,党内栽培了更多的年轻领袖后,也意味著过去的政治论述会受到挑战,甚至在某些议题上,年轻一代会有更激烈的方式去回应民众的诉求,如爪夷文事件、路牌中文字或是敏感事件的讨论与辩论。

某个程度言,行动党党选前的这些纠纷,可算是世代的代沟,无法让不同世代的观点与立场进行有效的对话,反而是以“长辈对小辈式”的处理,来缓和彼此的纠纷。

有别与过去的党选,这次的意义在于,在执政后表现以及不同的案例为基础下,行动党党员必须要思考如何让党有下一个二十年,要继续的对垒马华还是继续开拓政治版图,去完成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还是保著现有的政治版图,以2018年大选的成绩为最低标准,守住目前的民意代表人数。

最大的挑战在于,当党内的年轻一代愿意去挑战突破同温层,谁愿意成为他们的后盾?当党内不同论述的诞生,是否有机制及机会让不同立场派别共同对话与思考。接下来的五年或十年不能再继续以族群牌为论述,反而更需要有不同的影响力去改变社会。

或许对马来西亚,甚至行动党而言,不用太多个人领袖魅力或是神机妙算天师,反而更需要不同专业人士组成团队去改变社会。

黄振峰

东吴大学政治所研究生;关心公共事务与政党政治发展,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