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当薇薇奥娜碍于乡区微弱的互联网电讯而毅然露宿山林间,爬树应考的事迹在网上传开后,顿时引起了国际关注。18岁的薇薇奥纳是沙巴马来西亚大学的学生,当时正修读科学系基础课程。原本再一般不过的学校教育,却因为一场疫情的爆发,课堂也随著行管令的颁布而被移植到网络上;传统的纸笔考试,也因而转为线上考试。本要检测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测出来的结果,不仅仅是这位孩子的应变和在野求生的能力,更测出我国隐性的社会问题:教育的可及性及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

根据教育总监哈比巴公布的数据,我国的行管令让全国1万713所学校关闭,影响了超过500万学童的学习。虽然教育部推动居家线上学习,让他们得以继续学习,可是许多学童仍然面对客观条件的限制。根据官方数据,只有不及1/3的学生有个人、平板或手提电脑、52%的城市及37%的乡区居民有良好的网络连线,其余的人没可靠的上网设施条件。

教育总监也曾表示,教育部应对疫情冲击,将著重调整课程的学习成效,包括内容、教学法、评估标准等项目。可是,许多弱势的学童依然会因目前不健全的基本建设而失学。薇薇奥娜的经历虽然是个案,可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却是长期被社会漠视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

从最近国会所讨论的财政预算案看来,政府似乎有意增加乡区网络基本建设以及提升低收入群体上网的能力,以缩小差距。先是分配74亿令吉作为增设或维修电讯塔的预算,接下来有分配5亿令吉推动国家数码网络计划(JENDALA),确保430所学校能连接网络;再来就是分配15亿令吉资助800万低收入群每人180令吉的电讯消费。问题是在制定铺张的预算案或者是调整课程结构之余,政府是否曾深入思考过,面对疫情冲击,尤其是来自社经地位低微的学生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与支持?

首先,教育是协助弱势学童脱离贫困、融入社会的关键途径。可是,这些弱势学生比一般学生面对更多如营养不良、居所不定、情绪压力、基本知识贫乏等方面的挑战,影响学习成效,仅仅提供入学机会并不足够。因此,有效地确认这些处于劣势的学童,并为他们专门拟定替代线上学习的方案,复学后额外辅助的学习计划,以及提供免费食物和营养,是教育部技术官僚与专家一项重要的责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综合考量学习模式以及学习环境改变而减少的学习机会之后,继续要求学生完成现有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成果并不符合认知原理。无论学习成功与否,学生们在身体上、心理上、情绪上,都会面对多一层压力。重新寻找课程内容深广度的平衡,避免课程超出学生的负荷力,同时提高他们完成学业的机会,成了教育部当前的首要任务。正当我们面对疫情冲击,课程要确保学生有能力选择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协助他们学习自我保护,增强韧性,舒缓心理或情绪上的压力,以减少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而不仅是掌握学科专门知识而已。

再而,重新衡量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重,以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与其要求学生继续学习各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或许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等能力导向的教育目标。与其坚持落实国家制定的中央课程,我们或许思考开放课程的可行性,让县教育局与学校落实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们的生活知识或经验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从生活中累积的知识与经验若受到肯定,对学生们的住所和社区,无论阶级,都可成为有意义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局限。

总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学科专业知识,也不止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士以及有生产力的人。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处境中,即使是面对冲击和挑战,都具有不断学习、应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更是为了建立社会的公平。具备这种教育目标的课程,以及相符的教育资源,才是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成千上万位处境像薇薇奥娜一样的学生所需要的。教育部的政策,需要有更多层面的考量。

陈逸飞

前董总课程局职员、群议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