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是很多党团和人士经常高喊的口号,然而究竟何为多元,追求的又是怎样的多元,我们在这方面的讨论有时不够深化,结果可能就会沦为口号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让我先对比最近举办的两场活动来点出一些人对跨族群活动的迷思。第一场是由伊斯兰宣教基金、穆斯林联合会主导的一个伊斯兰公民组织联盟和行动方略底下的一个单位联办的活动,表面看起来很多元,论坛主讲人有不同族群和宗教人士的代表,但主题却是以捍卫家庭价值之名来反性少数群体权益。

另一场则是一家网络电视台主办的时事讨论,邀请的主讲人都是马来人,其中包括一位代表穆斯林联合会的女性和自由派的西蒂卡欣,她们在很多课题上的立场相左。哪一项活动比较多元呢?

是不是一项活动有不同族群和宗教代表,那就是多元?支持希盟的党团人士就是多元的,不支持希盟的就是单元的?国盟一份子的伊党是保守派,而跟行动党同一阵线的诚信党就是开明派?以表面形式和政党立场来审视谁是多元和何谓多元,恐怕会有局限和盲点。

在现实生活上,单元和多元,世俗与宗教,开明与保守,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有一个广阔的社会光谱,而马来西亚政治和社会是在两端之间游走,有时走向更为多元的一边,有时则走向比较单元的一方。

我们经常高喊争取民主、自由、多元和平等,但是这些价值其实有些时候未必是可以共存;民主化不一定会促成更自由的社会、过于推崇自由也许就无法达到平等、多元未必能化解社会不平等现象。

关于多元,我们需要更深化的讨论。多元作为手段,还是目的?多元是政治策略、社会价值、还是既定现况?一场活动如果有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参与,但内容却是保守的,那是多元吗?从社会现象来看,马来政治更加分化和多元,但这不代表笃信多元是马来政治的主要理念。

更重要的是我们追求的是哪方面的多元呢?毕竟,多元可以是multiculturalism(文化多元),religious pluralism(宗教多元)或是gender diversity(性别多元)等。换言之,多元可指族群多元、语言多元、宗教多元、性别多元或是生态多元等。再来,多元不只是指族群或宗教群体之间的多元,也包括族群和宗教群体内部的差异。

马来社会价值光谱复杂

我国马来社会的价值光谱就很广阔和复杂。比如在语言课题上,有人主张关闭多源流小学、有人认为应该恢复英文学校、有人觉得可以支持华小但反对承认统考、有人支持全面的多语化。在性别议题上,有人认为应该严惩性少数群体,有人主张通过教育让性少数群体回归正途,有人认为在私领域可接受性少数群体但在公共领域就不能,有人则主张同志平权。

在宗教议题上,有人主张我国应该成为伊斯兰国,有人认为伊斯兰刑法不是必要但却主张清真化政策,有人尝试在世俗和宗教之间取得平衡,有人则觉得政教应该完全分离。一般马来人是在中间徘徊的;比如说很多马来人认同各个宗教并存,但也认为伊斯兰与政治不能完全分离;他们也认同各族分享政权,但马来人必须主导。

一些马来人,他们相对世俗,倾向于支持单一源流学校但也同时鼓励学习各种语文,主张以相对单语和相对世俗为基础来促进国民团结和达致族群平等,对性少数群体态度相对包容。他们的想法接近以前的左派马来民族主义者;他们不像极右马来民族主义那样排他。

也有一些马来人,他们有伊斯兰运动背景,倾向于支持多源流学校,认为政教不可完全分离和对清真也有一定的要求,他们认为伊斯兰化、民主化和多元社会可以共存。他们的想法接近温和伊斯兰主义者;他们不像极右伊斯兰主义者那样排他,不过都认为有义务向非穆斯林宣教,也反对性少数群体。

马来社会的价值光谱那么广阔复杂,世俗的不一定支持多语平等,支持多元多语的可能在宗教上比较保守。有些人期望这个国家既多语又世俗也平等,那恐怕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然而,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推广更为多元的价值。但问题是我们要的是怎样的多元和哪一方面的多元。当必须作出选择时,我们要做怎样的取舍?当需要妥协时,我们的底线又是什么?

或许我们面对的选择不是在单元和多元之间,而是怎样的多元?比如说是国阵模式,马来人主导但各族仍可分享权力的多元治理;还是希盟模式,各族相对平等但却似乎经不起考验的多元治理;现在的国盟模式未定型也不稳定;未来又否出现另一种的模式?我们希望的多元环境是相对世俗的,还是清真化或符合伊斯兰教义的?而多元是指文化上的、宗教上的、还是性别上的多元?

反思这些问题,或许有助于我们厘清对多元的理解和要求,之后方能探索可能的出路。

丘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