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股延续涨势,皆因拜登的首份预算案预计将会有总共约6兆美元,而部分会用来推动大型基建以及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详情可参阅本栏4月5日〈拜登题材股的阴谋论〉为题的内容。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当周的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减少3.8万人,达到40.6万人,比预期的42.5万人为佳,并且是连续4周减少;而截至5月15日为止,持续申领救济人数为364.2万人,也算是低于预期的368万人为佳。

此外,美国首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化率为6.4%,稍低于预期的6.5%,而其中占比最大的消费类开支涨11.3%,略胜10.9%的预期。

近来市场的讨论热点为通胀重燃的忧虑,虽然我早在2019年底在本栏内提出长期通胀重临之说,但与本次市场内的主流意见略有不同。在谈论通胀之前,读者必须首先认识两类的通胀,分别是货物类通胀(Goods Inflation)和服务类通胀(Service Inflation)。数据显示,美国扣除能源的服务类消费物价指数CPI,在过去20年当中平均每年上涨2.8%。而服务类项目包括住房,教育,娱乐,医疗等等,除非遇到经济大衰退期以外,一般都会保持每年逐渐加价。

另一边厢的货物类CPI,比如汽车,家居,玩具,食品等等,在过去20年的平均涨幅却为"零"。换而言之,美国的总体的CPI涨幅主要受到服务类别的价格涨幅所带动。导致此情况的原因归因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全球化的生产供应链模式加快,以致不单美国,甚至全求各国都能得益于规模效应下的廉价货品。

与此同时,自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民众消费与生活模式彻底改变,除了在起居饮食常留在家的模式与疫请前大不相同以外,工作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对电子产品需求激增也是厂家之前所预料不及的。而美国政府不断的向民众发放此等原因造成航运和各类运输成本急剧上升,变相推升整体货物与服务类的物价走强。

而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价格是有粘性的(Price Stickiness),一旦各类货品调高后,几乎很难降下来。而目前美国通胀率因为基数期低的缘故,更凸显疫情下的供求失衡导致高CPI数值上让市场担忧恶性通胀的来临。

但就个人观点而言,虽物价有粘性,但长期是否会出现恶性通胀,关键于中美双方对于全球化供应链的模式,会否作出180度的改变。而最近市场传出拜登政府的贸易代表团与中国副总理刘鹤通话,这是自2020年8月以来第一次视像会议。

市场认为现任美国财长耶伦在特朗普政府期间曾经批评关税无助改善美国的贸易不平衡,正在期待破局,避免全球一体化的生产链逆转,否则持续性高通胀便真的能成为常态化。
 

林卓锋

独立国际性政治经济金融分析师,为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顾问,研究和培训服务。在金融市场从业超过15年,曾任香港某上市金融企业总监超过十年,同期兼任多家大学客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