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21年已过了一半,然而疫情从不间断。自上周五政府宣布原定这周一(6月14日)结束的全面封锁(FMCO)延长至6月28日,这消息没少遭网民抱怨。即使每日的确诊数字下降幅度也展现了结束封锁的可能性不高,但这项宣布依旧不得民众欢喜。

虽说雪隆区在这之前就实行了行动管制令3.0(MCO 3.0),但全国的每日确诊病例依旧是4位数。当时不难见网民抱怨政府为何还不宣布封城遏止疫情蔓延,甚至批评所实施的MCO 3.0不严谨,雪隆区马路依旧车水马龙。

同时,社交媒体上出现不少恶搞制图嘲笑MCO 3.0和没上锁的牧场一样不严格。民众、在野党议员甚至执政党同僚似乎都认为这不严谨的MCO 3.0不会成功。乍看之下,这举动和民怨也默认了更严谨的行管令才是防疫的良药。但行管令措施是否真的单靠严谨的行管令就足以奏效? 

自去年爆发第二次疫情开始,政府的防疫政策没少挨民众的批评与责骂。虽说我国已抗疫一年多了,但抗疫的政策及成效依旧被质疑。相信主要的因素是因为政府不时分段宣布防疫政策,各部门的准备工作不周全等。先撇开政府在防疫政策上的纰漏,回到大家所认为的更严谨防疫政策就是最好的办法课题上。民众是否有想过即使落实了,防疫政策成功的背后也是需要民众的配合?

你我有责

我国抗疫至今一年多了,相信民众对抗疫的措施应该没少知道。但大家似乎忘了抗疫措施是否有效取决于病毒传播的机制。如大家所知,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感染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接触。因此,除了戴口罩和勤洗手以外,主要的措施还是避免群聚及大型的聚餐互动。

被民众视为不严谨的行管令3.0是的确阻止民众出门,同时也限制民众跨州、跨县。在这之前,也有限制民众群聚欢庆的政策。除此之外,政府也拟定了违反防疫标准作业程序的罚款指南。但是,疫情还是蔓延了。这背后的原因或许不是政策不够严谨,更多的是民众对待防疫的态度。

导致疫情蔓延的职场感染群、佳节感染群、宗教感染群等,都是这原由最好的证明。多元文化,宗教及种族的我国似乎每个阶段都有佳节。当佳节来临时,网民们纷纷的在社交媒体上转载印度疫情,引以为戒,叮嘱政府一定要在佳节来临时做好防疫政策。

虽然已做了最严谨的措施─不能跨州,不能回乡庆祝佳节等,但我国确诊病例及感染源还是因为佳节的原因而形成的感染群。据卫生总监诺希山周一的文告里就提及我国职场感染群的趋势。虽说我国已实施了接近两周的FMCO,全国确诊病例也有下滑的趋势但职场感染群仍持续增加,确诊率高达23.6%。

此外,在疫情好转的时候,有多少业者会坚持为店面环境定时的消毒呢?身为老板或上司的你还会坚持让员工居家办公吗?还是老早已经囔囔著要拿到贸工部的批准信函让员工们上班呢?那些职场感染群和身为上级的你没关系吗?疫情蔓延后的确诊感染源是与聚餐及职场有关的居多,这也涉及到身为民众的你是否遵守标准作业程序的问题,对不?如果说防疫的政策需要更严谨的话,那么前提是你也会乖乖的配合防疫。

基础共识和信任

笔者认为防疫政策的落实,并不仅仅是靠严格的法律来实行就奏效的,相反地严格的处罚会被民众视为是国家的暴力、向人民施压,不符合现今社会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其实,我国的防疫课题更需要的是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共识和信任。

政府的决策是民众观察、认知及评价政府的窗口,同时也是政府展现领导能力及建构公信力的重要环节。起初落实行管令1.0时,民众对待这项政策还没那么多争议。想必当时,民众都对这项防疫政策毫无头绪所以无从下手批判和对比类似的政策。但对于第二次及第三次落实行管令时,不难看出民众对政府的决策起了争议及不信任,觉得这防疫政策毫无作用。

在医疗公共卫生及经济民生之间,公共决策要赢得利益相关者异口同声的支持和信任是难以实现的事。目前我国防疫政策的实际情形常见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官僚部门之间的互动的不一致导致政府在决策上看似出尔反尔,朝令夕改的现状。

当然,往好的方面想,这显示政府在防疫的政策及标准作业的程序上是有所回应和调整,而不是暗箱操作。但这不利于防疫的决策,因为政府的领导能力和社会的信任是相互关联的,其作用也是应对疫情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抗疫期间互相指责无助于防疫,唯有建立起决策的共识及公信力才是遏制疫情重来的良策。在FMCO落实前,首相在文告里也提及会有不同阶段的解封,这无疑也是希望这次的决策得到民众的信任及配合。

相较于去年的6月,当时我国可是正在进入复原行动管制令(RMCO)的期间。日常的生活渐渐恢复,我国也成功压平疫情曲线,分别在7月和8月达到零本土感染的佳绩。来临的7月和8月是否也和去年一样创下佳绩呢?这还真的需要大家一起担起责任,多帮忙宣导正确的防疫知识,学会如何查证新闻来源,停止转发不实的消息,为防疫添加一份正能量少抱怨。

张孝仪

群议社社员及政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