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日等国,基本上一直保持著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以印钞放水方式,让市场上有更多钱流通,进而达到刺激和振兴经济的作用,以让国家走出发展停滞或衰退的窘境。

在这次的新冠疫情下,为了挽救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各国政府可说“大水漫灌”,纷纷祭出了从降息、减税到现金补贴的各种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譬如美国最新一轮的的1.9兆美元/7.8兆令吉纾困方案、我国上周宣布的200亿令吉的“人民与经济强化策略计划”,都是要减轻疫情对民众的影响,以及重振经济,让社会更快的走出疫情阴影。

然而,全球各国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也给市场带来的巨大的流动性,进而导致许多实体经济,如航空、旅游、服务业等还没迎来春暖花开之际,金融市场里的黄金、比特币价格却是“一枝独秀”,一路高涨,屡创新高。

同样的,许多国家的股市,包括我国的股市,也已从去年3月时全球的“兵荒马乱”中,快速的反弹。尤其一些疫情严重的国家,股市反而越坚挺,如美国和印度。这也是经济发展呈现K型两极化的缩影。

这是因为市场钱多了,但疫情下有增长和获利的资产却不多,造成了供需失衡,价格高升,一些进而被高估,甚至脱离了基本面,为未来埋下了调整的风险。特别是美国股市,从去年的暂停熔断后,就谷底反弹,一路飙升。因此,一些人开始担忧,市场会否出现资产泡沫风险,导致美股大跌,进而引发全球另一场风暴。

尤其,美国在大选年后的一年,经常会发生股市暴跌情况,如1929年(华尔街股灾)、1969年(战后第五次经济衰退)、2001年(互联网泡沫危机)。这除了有时代和社会结构的因素外,也因为往往大选年后,许多在大选年时被压制或掩盖的经济问题,会一一浮现出来。

加上,一旦美国“缩表”,也就是把之前发行的货币收回来,其对大国或发达的经济体,如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冲击不大,但对类似我国的新兴市场国家,会否因市场资金回流美国而短缺,加上庞大债务,而引爆另一场危机?

因此,一些经济学者已开始关注,疫情一旦受控, 全球经济开始回暖,巨量的量化宽松政策,要何时及如何退场?是否有完善的退出机制?各国如何避免在走出新冠疫情阴影后,却掉入另一场金融危机虎口?

林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