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待在家迄今已有26天了,还健康安好?想念亲戚朋友同事,向往过去的生活习惯和节奏?或者想像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对于没做饭习惯的人,第一周烹饪很新鲜好玩不亦乐乎,煮了就拍照上载去社交媒体公告天下。但要他们连续煮上一个月看看?

卫生部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各非政府组织也有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热线,据说接到的电话数量和处理的个案都比平时多出了好几倍。所谓duduk dirumah的指令,知易行难。有些人埋怨连独自在社区花园外围跑步的自由都没有,这样下去身心恐怕都不健康。难怪政府说路上的车子近期变多了(被逮捕的人士亦增加),我想这个国家的人民很多都习惯了自由,很难duduk diam diam,想要lari透透气。

且慢著。周五,首相慕尤丁就通过电视直播宣布了需要继续执行行动管制令,并延长期限多两周至4月28日。好不容易捱到了第四周好像看到了尽头曙光,顿时又陷入痛苦黑暗。同天晚上,国际贸工部高级部长阿兹敏宣布“松绑”一些经济领域,允许符合条件的部分公司营业和人民回去工作岗位。最近Vase.ai网上民调显示,我国有77%的上班一族对“在家办公”感到挑战更大。预料一小部分的员工可先开工,对那些还呆坐在家的人其实也添加了一些新理由溜出去:那些不会或懒惰洗衣的人有了解决方案,连头发长都可成新借口绕过警察的路障查问;那些不幸家里突然发生状况没热水洗澡,或马桶坏了,可以找“五金”DIY解决问题;至于那天在电视节目看到卫生部长表演喝温水抗疫而跌破眼镜的人,很快又可回去熟悉的眼镜店订购。

政策自相矛盾

以上的想法可能代表了一些个人的需要,但政府不能漠视这些有形或无形、真正或刻意的需求。先不问公众为何不害怕新冠肺炎肆虐仍坚持要出去拜访亲友(甚至开酒会)违抗行管令,政府要人民绝对遵从指令超过一个月确实有难度。可是政府的抗疫卫生政策要人民再坚持多呆在家里,贸工政策却允许更多人出来增加接触的机会,这不是自相矛盾?

纯粹在五金店购物若可被允许就算了,那么理发和配对眼镜服务难免会有人与人近距离(少于一公尺)的接触,这样好吗?特别是在红色警戒疫区,大多是人口较密集的城市地区,人多接触多,政府无差别宽松允许这些服务业提早开工,恐怕制造了病毒传染的好机会,或破坏卫生部在这些重点疫区的抗疫努力。要知道,红色重疫区的累积病例已达四分之三的总病例,每日新增的病例近80%来自这里。

有人问我,从抗疫和公共卫生的角度,有需要延长两周行管令吗?我认为有其必要,而且还需要改进。首相慕尤丁在3月25日的电视直播称赞有95%人民遵守行管令,我不知道这数据如何得来和查证,但卫生总监诺希山在3月31日就表示,从国外回来被指示居家隔离14天的人民有15至20%没遵从行管令而往外跑。从行管令开始,一共有6048人已违规,单单是4月5日那天就有554人被警方逮捕。

延长行管的道理

首两周行管期间,卫生部的目标是控制及避免新病例指数性飙升,行管令确实起了作用:我国的疫情走势并没去走向意大利或西班牙,每日的新病例增长平稳控制在一百至两百多宗之间。新冠肺炎病毒的易传染周期大约是5天,下达行管令是为了打断病毒传染链,揪出和清除社区传染病源。

其中的逻辑应是这样:首周给早前已受感染者出现症状、然后寻求检测和治疗。若被确诊,所有家庭成员则会被卫生部一网打尽检测;第二周,那些被无症状患者传染的家人就会开始出现症状而寻求检测诊断。所以,照理来说若大家跟著部长建议乖乖留在家里学猫叫晾衣服、玩抖音,第三周每日疫情报告的新病例数字就会显著地走低。

可惜事与愿违,第三周疫情非但没好转,增长的病例还比前一周多了大约十分之一。这些新增病例到底从何感染得来?

现在进入了第四周,终于我们看到了转捩点:新病例数字持续走低往双位数前进、康复的病患比新进的确诊人数多、需要重病加护房(ICU)和呼吸机的人数也逐渐减少中,似乎我们已过了这一波感染的高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旦政府在第四周结束后就如期解除行管令,纵使人民只恢复行管令前的一半的社交活动,这些日常的人与人接触数量比现在待在家里加倍太多了。尽管第四周已渐入佳境,但由于社区里很可能仍存有无症状感染病例,这些都是星星之火,如果不慎防,担心很快就可能如大城堡宗教集会群聚般失控地传开了,到时候我们四周的抗疫努力就付诸东流。

要知道,截至4月9日,全国受感染的119县市仅有27.7%(或33个县市)过去5天没有新增病例。25个红色重疫区当中,仅有1个清清白白。3月15日之前,卫生部处理的每日新增病例不超过41宗,4月10日距离原本的行管令结束仅有4天但新增病例仍是三位数(118)。卫生部基本上没有条件也没有选择,必须劝告国家安全理事会再延长行管令期限。

我想,若大家还不再乖乖坐在家里等病毒传染链被打断,一来就是要等病毒找上你,不然应该就是太期待看著首相叔叔每隔时日在电视前面用昵称叫唤你名,向你传达最新决策。

林志翰

群议社社员及政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