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有宗教信仰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趋向世俗化?答案显然是可以的。且抛开那些有名无实,光挂名的宗教徒不说,人们的确可能基于种种因素,在宗教信念、观念和生活上做出种种调整,以至整体上,从内在到外在,都与宗教有了更大的区分、隔阂、疏离,乃至脱离。
如说改变宗教信仰——从甲教改信乙教,若乙教对信徒的要求没那么严格,或者不认可、不鼓励一些甲教规定要经常保持的信念、观念和活动的话,那改教者可能会发现改教后的生活世界和方式里,宗教味道都淡了许多。意即其虽还算有宗教信仰,但身心和生活上都没过去那么宗教化了。
质言之,一些从华人民间信仰改信所谓“正信宗教”者,或就会发现少了各种“迷信”和“拜拜”之后,其个人乃至家庭生活都经历了更大的世俗化。
当然,若人们对正信宗教有更多、更深、更久的认知及体验的话,也可能不会那么世俗化——少数甚至选择“出家”。惟恐怕相当多人其实对新接触和感受的正信宗教没那么多“消化”的时间、能力或意愿,于是抛开了传统民间信仰的各种“牵绊”后,渐渐地与宗教相干的语境及生活也就淡化了。
教育改变对宗教态度
另外,即使没经历改教者,也可能在保持原有的宗教信仰和认同的情况下,后因教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改变,对本有的宗教也可能会产生态度上的转变,以至对宗教世界和生活进行某种处理,包括把它们限制在更狭小的时空范围内,以免“干涉”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说这些信徒可能会把自己的宗教生活局限到每周一次,乃至逢年过节或经历人生大事时,才会主动参与、参照或寻求宗教的辅导、协助、服务等。
具言之,世俗化于相当程度上也非属个人能够自主取决之事,毕竟其与整个社会的宏观态势相关。实际上,现代化本身就夹带著各种促进世俗化的元素和动力,包括构成其自然成熟的种种有利条件。如说现代化对传统农业、牧业、渔猎等社会的冲击导致人际,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影响所及,一些传统宗教赖以维系的经济及社会结构被解构,于是就越来越失去其根基和魅力而逐渐掌控不了人们的思想及行为了。
当然,传统宗教失去其作用乃至意义,并不表示不会有新宗教或教派的诞生。的确,即便在最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也经常会看到有能力“点燃”群众之信仰热情的新兴宗教或教派。质言之,这些新兴宗教和教派的信众在许多方面著实可说是“逆世俗化”的,即尽可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更加牵扯到宗教。惟整体上,新兴宗教和教派的参与者应该不算是主流,否则也不会被称作“新兴”了。
总之,世俗化是种相对性的变化过程,并非凡被宗教划定的范围之内,就不会发生世俗化。是以,有宗教信仰者也同样可能会越来越世俗化,只是或许不自觉而已。毕竟,人类的宗教一直都是在“被诠释”和“被试验”当中,世俗化的无形影响,诚可能是潜移默化、点滴渐进的。在不断的诠释和试验过程中,宗教的神秘性、灵性等,或就会不断流失,即所谓“袪魅”。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