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浑浑噩噩”的其他动物,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之运作是需要真理的,否则别说发明、创造,乃至连一些蛮基本的方面也难以维持,比如道德。社会需要道德作为一种价值性、规范性的共识和原则,才能达至某种稳定与和谐状态,而道德背后往往需要某种真理作为支撑,否则权威性欠缺。甭说,宗教或准宗教如儒教,一向都是真理的源泉和靠山。
实际上,在古代,何止道德,乃至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普遍需要宗教提供真理支撑,之所以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皆离不开宗教是挺正常、合理的。古代虽也不无一些质疑、批判宗教的知识分子,但大体上不成气候,且某些下场还挺悲惨。许多人觉得儒教已颇世俗化,但实际上其还保留不少宗教性,如非常核心的“天人合一”、“敬天法祖”等精神,而儒教体系中偏“无神论”的知识分子,如王充、范缜、叶适之辈,恐怕乃非主流也。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后,尤其因科学革命,以及随之的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环球化等带来的影响,导致人们对真理有了更开放、多元的认知。传统宗教对真理的垄断开始变得不太合宜,这加上科学和工艺不断提供更具理性及实效的答案与方案,结果促进了社会的世俗化。
道德背后有宗教影子
其中非常关键的世俗化之一便是政治的世俗化,尤其在那些否决或削弱了王权的社会,如法国和英国。后者虽保留王室,惟实际上自17世纪开始,王权就逐渐被架空。
不管怎样,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复杂程度,是很难单从科学和工艺来解释及解决任何困惑或问题的,是以科学不一定能够提供“可行”的真理,到底还是得由宗教来发挥此角色。乃至,今天的西方政体虽大体上是世俗的,但偶尔还是会看到从政者精于打“宗教牌”,如好几任的美国总统。至于非西方社会,除了相对“西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不说(社会主义可是标准的西方文明产物),宗教和政治更是持续纠缠不清。
今天人们谈道德虽已不一定得牵涉宗教,如所谓“普世伦理”之下的道德原则,但这类“世俗道德”的背后,难免还是有宗教所提供的真理之影子,包括所谓“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世界大同”之类。质言之,这些话语和“天人合一”、“神爱世人”、“众生皆有佛性”等味道都挺相近。毕竟宗教对这类概念和信念还是比较清楚、笃定、坚决的,而科学就无法——实际上恐怕也不能——提供如此的信心和保证了。
坦白说,科学保持其高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不轻易断言真理是有其合理性的,否则很容易就被某些人滥用,如上几个世纪就有科学被利用来为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乃至奴隶制、贵族专制和男权专制背书的例子。
换言之,唯有如此科学,才能对滥用意识形态建构,包括宗教者进行理性制衡和制裁。总之,宗教对于挺立真理非常重要,惟若无科学,宗教和真理也都有“迷失”或“失控”的可能。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