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1日讯) 传统打铁业逐渐面临淘汰和消失的困境,峇株巴辖却有一家超过70年的老字号打铁铺,靠著纯熟的技艺与机械的辅助生产,在逆境中求存、逆袭,这个家族靠著“铁”饭碗养育了四代。
已传承四代人的嘉利铁业,位于峇株巴辖与麻坡交界处,在过去数十载坚持以手工制刀,每天生产的铁器不下百件,是该区硕果仅存的手制铁业。
今年58的赖淼章从17岁变开始随著父亲入行,但其实在他更小的时候,就已经常随著父亲到毗连住家的工作室打铁制刀,成家立业后,也靠著这门手艺养大了4个孩子。
赖淼章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其祖父赖修贵当年从中国来到本地,就开始以打铁为生,后来祖父将这门手艺传予父亲赖晋忠,两父子则在50年代末,在巴力尤索开设打铁店。
“祖辈留下来的店面后来在80年代发生火灾,我们辗转数年才开设新店面。为了更好地向外介绍这门传统技艺,我们数年前在圣模那开设这家工厂,并命名为嘉利铁业。”
赖淼章说,相对之前的“一敲一打”的制作方式,如今制作刀具的方式已经相对简易许多,该工厂现以半机械化的方式运作,通过机器来进行敲打的步骤,减轻工作量。
他介绍,制作刀具的第一个步骤,是将钢铁放进炉子里用高温烧红后,再依据刀具的形状割出并进行敲打,之后放入水中让刀具冷却,之后再进行打磨抛光,才让刀具变得更锋利。
“以前没有任何机器,一般打铁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够进行,互相配合敲打钢铁,非常耗时,就连用来烧钢铁的炉子都必须自己手动拉风箱,制造风向让炭火保持高温。”
如今有了机器的辅助,使繁琐的打铁过程变得简易,效率提升了不少,但赖淼章在制刀的每道工序上仍没有马虎,他认为魔鬼藏在细节中,更仔细地控制每把刀具的品质,建立口碑。
嘉利铁业生产的刀具种类颇多,以农业刀具为主,包括割棕果刀、甘蔗刀、榴梿刀、棕果勾、斧头等,业务遍布全柔,如今跟上网络时代,将业务触须触及至西马各区。
赖家第四代各司其职,为家族打铁事业谋求新出路
在打铁业走向夕阳之际,赖淼章3名90后的儿子赖汶杰、汶彬与汶城皆留守家业。其中,老大汶杰与老幺汶城继承父亲的好手艺,不像一般年轻人惧怕闷热且无趣的工作环境,已能熟练的操作生产线,老二汶彬则主要负责网络销售,在网络推广产品。
他们抱持著确保好的东西都能让大家看见,而非自哀自怨的抱怨无人珍惜旧事物的想法,希望这门老技艺能有新发展。
赖汶彬说,老行业多重视“质产”而非“量产”,但光是注重产品品质是不足够,因为大部分的人无从知晓老字号。他透过网络推广,冀望能够跳出原有的销售框架,吸引各地商家前来购买。
他表示,其父亲对于自家生产的刀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出刀前都会亲自检查,刀锋必须够锋利才能出货。
“这样的品质监管,让嘉利铁业制造的刀具,一般可以用上至少5年。当然也要看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与频率,来决定刀具的使用寿命。但可以肯定的是,注重前期制作的刀具,会比一般模具量产的刀具耐久。”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