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槟州首长推介公告了《槟城2030》愿景,揭示州政府往后十年将著力的几个重要政策焦点,包括提升宜居性和家庭收入、加强市民参与,以及全面应对环境变迁的能力等。
显然,槟城下个十年所面对的挑战,不只是小州在国内的政经文教等的策略定位,也需更弹性地回应世界急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诸如环境议题、数位化转型等。然而,无论是哪个面向,笔者认为这些政策须同时兼顾社群价值,才有机会建立更为包容与永续的在地社会。透过槟城遗产城市面对的处境与契机,此文章欲指出《槟城2030》愿景中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就是市民参与。
遗产城市的再行动
回顾过去十年,乔治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槟城带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遗产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已成为州内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在过去十年,槟城遗产治理除了修复建筑遗产以外,也包括整理公共空间,为老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许多文化工作者透过长期在地耕耘,举办各类艺术教育的活动,不仅记载了街区文化,也提供民众深度遗产体验。
然而,乔治市也同时遭遇著许多遗产城市正经历的相似困境:屋价快速上涨压缩了原有住民和老行业者的生活空间,一波又一波的居民迁移造成了无形文化遗产的变迁或流失。即使政府单位体认到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然而在缺乏较细致与完整行动策略的情况下保护这些遗产,遗产城市的未来方向仍存有许多变数和挑战,未来极需各方透过对话寻求集体共识并著手打造理想社区。
当然,目前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社区正展现生命力。譬如许多文化青年选择到乔治市开设小店,除了谋生有些也是理想派以不同方式回馈社区,诸如举办各式工作坊、议题讨论等活动。
这些力量,在乔治市社区逐渐老化的状态下,将是槟城未来十年的重要动能和希望。在乔治市趋向旅游化之时,一些对社区抱有想像的店主如何以这些店面空间作为重塑周围社群关系的基地,值得政府支持和参考。这些细致部分也可以是《槟城2030》愿景期待增加市民参与的一个面向。
以小店为例,即使店主有著串联社区的心意,但租金负担压力使得这些计画无法展开或延续,因此政府可以经过全盘考量后提供适切的资金辅助,长期下来便有机会成为耕耘社区的永续力量。这建议背后的想法是,观光客所带来的收入固然极为重要,然而如何在这过程同时让不同世代的居民更加认识和爱护在地社区,让观光不只停留在表面的收入,也能逐渐形成社区的主体个性与在地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结合那些已在社区耕耘许久的活跃份子,包括当地居民、利益相关者,及相关专业人士,共同思考如何维持社区的永续生活面貌。
赋权与参与式民主
遗产区内的一些崭新力量,他们的活动借由深化后,也可成为一类提供市民参与公共议题的平台。更关键的是,政府需重新检视过往市民赋权方式上的局限和弱点。近年来,政府推动一些大型公共建设计划固然会适时举办活动征询人民意见——无论是展示牌公告、到举办面向公众解释的工作坊或说明会,甚至在过程中开放给民众自由表达意见作回馈等,姑且不论这是不是公关手段,这些已是一些小进步和诚意。
然而,这些活动的举办仍属于较为阳春、浅层的沟通方式,往往成为单向式地由上而下的政令宣导。在这样思维下,当局往往把民众的“现身”出席率视为目标本身。那也意味著,似乎只要有举办一定数量的说明会、或者有一定民众人数参与,那么对话和公共咨询的工作就已达到标准了。但是若稍微深入和严正看待,就会发现这种操作方式并未有太多细致对话的空间。
民众虽然被鼓励写回馈意见,然而这些意见纵然再好再合理,到底如何被纳入采用到公共政策里头,则不得而知。长久下来,许多民众即使对公共议题想表达意见,然而基于这样设置并不鼓励永续对话同时也不能带来什么改变,自然逐渐丧失了与政府对话、参与公共政策的期待和意愿。
在未来10年的议程中,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市民参与、赋权的意义,并且体认到市民参与背后的价值。实际沟通的操作方式,除了第一步的现身以外,政府如何让这些力量透过不同方式的接连、引导,能够永续性地成为促进城市议题讨论的动力,并从中找到有民意基础的行动方案。
要促成该结果,当局须注意那些更为基本但始终在我国常受到忽略的部分,包括在讨论之前应透过适当的管道开放资讯,让民众有知的权利,才有可能在资讯对等的平台上展开有意义的对谈。举办工作坊或论坛本身从来就不是对话的终点,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互动、资讯观点和价值的互相理解也同等重要。
因而在活动过程中,找出适合不同在地社群的沟通方法,包括透过语言上的转译、对于不同背景社群之间的引导对话,都需要特别努力设计。唯有进入诚心、实质的对话与理解并齐心协力付出行动为社区,我们才能建立出具有思考能力与韧性的在地社群,这才是迈向槟城2030永续发展之路的核心关键。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