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设计,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设计这个字眼,乍听之下与艺术连结,总让许多人觉得高不可攀。其实,设计的概念并非想像地如此深奥。

简单而言,它是透过一系列思考与实践,改变特定使用方式让它更符合当代需求的过程。随著城市有机发展并同时面对种种全球问题,如全球暖化、人口高龄化的现象,设计思维逐渐成为亚洲许多城市采行的方式,希望能注入创意思考来改造城市解决现有问题。

每个城市都因各自的社会文化条件而有著特定发展轨迹,其中蕴含著特殊的文化风格与在地知识。城市的任何空间、文化展现等都提供在地知识的线索,当中许多设计或回应著当时的风土气候条件,从而创造出人与环境的有机连结。比如,在槟城与其他大小镇均可见的店屋五脚基空间,其实是融合西方与东南亚的建筑风格。

多方因素聚集人群

其设计,考量了热带多雨的气候,让人们得以躲避日晒雨淋,因此无形中成为人与人交会的重要集体公共空间。邻居甚至外人能够在五脚基相遇、闲谈,小摊贩也得以推著小食挨家挨户叫卖。于是,既日常又颇富创造性的生活,便得以在五脚基开展。

但随著社会发展,交通、商业与人际关系变迁的交互作用下,许多店家也逐渐在五脚基放置私人物品以致阻碍行道,于是,五脚基空间便难以连成一气,发挥过往的功能。人们开始走到车水马龙的马路上与车并行,久而就之,五脚基原有担负的公共意义也被遗忘。这个例子可看到当代生活变迁形成的空间转型。

一座城市的空间与发展从来就没固定停止,它不断地因社会内部与外在力量影响而产生变化。

一个当代城市的能量来自契机——即它如何面对层出不穷的大小问题,并视解决这些问题为任务。同时这些契机也提供重新体检与调节城市“体质”的绝佳机会。

在地知识影响发展

比如,当今思索五脚基空间,有心人固然很难仅是期盼回到过去的功能,而需要重新检验现在社会生活的条件,到底如何能赋予及延续五脚基的过往意义又能符合该社区生活样貌的现时意义。如在遗产情境下,一些五脚基空间是否有可能定期成为老行业者或是老居民谈论过往记忆的所在。

透过邀请年轻居民参加,除了培养感情之外,也可讨论社区未来发展。换句话,随著整体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如何能以创意的方式对应城市现状与需求,考验著大众对于在地文化知识的挖掘深度和基本认知。

随著在地知识愈来愈受重视,或可能是解决地方问题的重要面向。因此,把设计思维纳入政策,便相等于提供了一种社会沟通的方法,可将众人的经验与创意化作实际可行的点子或策略。

可惜一般政府官僚的运作中,多数政策的拟订,通常是透过特定专家群体决定的,一般民众的意见鲜少会被采用纳入。但是许多城市已经逐渐改变,包括举办各类工作坊,广邀民众就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及需求提供看法。台北就是其中一个好例子。

设计者须与民对话

台北自2 0 1 6年成为世界设计之都以后,逐渐改进原有较单向的设计过程,更加积极地纳入居民意见。过往一个社区公园的设计或仅牵涉设计者与公部门之间的沟通作业。

但如今在市政府的投标规范中,设计者被要求需要实质地与地方各类团体对话,如地方非政府组织、障碍团体及其他专业团体与居民,以了解不同社群对于公园的想像与需求。

这部分政府部门会派专人记录、了解实际沟通交流情况。其中较有趣的例子是拒绝罐头公园的行动。

事源过去社区公园通常使用同一组塑胶模具,但逐渐更多家长认为玩具设计应更活泼有趣才能发掘孩子的创意及确保安全,并透过共融式设计让身体状态不同的孩童能玩在其中。在社区讨论过程中,这也可能激发了居民对社区特色的挖掘与想像。

如一个聚集打铁行业的社区,玩具设计也将机械、齿轮的元素融合其中。也因有了这个过程,民众能参与公众事务而更愿意理解社区需求及维护设施。

也就是说,这波社会设计的思潮,其实就是重新回到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设计过程。除了公认的各领域专家,一般民众的生活体验也需被重视。这听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有赖相应的法条配合。比如根据我国现有的规范,都市规划的征询意见仍处于限制的特定范围内,并仅供参考而不一定会将它实质纳入原有的规划设计。这部分便让许多地方倡议者力不从心。

欠缺专业知识工作坊

值得嘉许的是,最近逐渐有更多较具民主精神的政治人物,开始在计划案子中尽可能纳入周围社群的意见。然而,当地方回馈进来时,这些意见如何透过持续沟通对话的方式,让既有规画有弹性地作适当调整,而当局不仅停留在聆听而已。除了交流性质的咨询会以外,我们也相当欠缺专业知识的工作坊,以让公民能够更了解特定专业知识并进而参与更深入的讨论。

将设计思维的概念引入政策,重要的不是最后的成果,而讨论过程往往才是最核心的部分。透过聚集社区民众,彼此讨论甚至争辩,只要不轻易为人贴上任何意见的标签,方才可能逐渐营造一个健康公民讨论的空间,以让民众愿意抱著正向心态参与公共政策及关心社区。
 

潘怡洁

槟城研究院遗产与都市研究组分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