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Minimalism)源于上世纪西方,是二战后60年代兴起的一种艺术派系,它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风格,后来从艺术风格延伸为一种价值观及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者奉行少即多(Less is More)的理念,通过减掉生活中不必要的人事物,让人从物质欲望中获得解脱,回归生命本质,重新关注内心所需。
极简不仅意味著对外在之物“断舍离”,实行者舍弃物品的过程,也能从中面对及审视自己,通过由内至外的方式,过上更精简淬炼的人生。
而在这个消费主义至上的世代,人们早已习惯把拥有与幸福、自我价值等划上等号,因此容易掉入越多即越好的迷思,但我们却很少思考,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及拥有背后的含义。
外在而言, 非理性消费造成的浪费,长久下去将破坏地球生态;内在而言,人有必要厘清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当拥有超过所需,人真的会感到富足吗?
马来西亚首名整理师林恺恩(31岁)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自己原本是个执著念旧的人,但她在3年前阅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后,开始著手整理家居,清掉不需要的物品,整理后的感觉令她如释重负。
“断舍离带给我的改变,包括改变我的消费形态,以前我爱买东西,现在买东西会思考物品的使用寿命、使用方式及丢弃后被处理的流程,再决定是否必要。”
更关注生活品质
此外,她也对身心进行断舍离,开始戒吃甜食,转而以运动排解压力,并在生活中练习取舍,学习过更有品质的生活。
“断舍离也是面对自己的过程,有时我们不是放不掉物品,而是无法面对自己没完成的承诺,例如当初想画画买了颜料,最后却没开始做,我们现在就是要面对这些没做到的事。”
她目前在面子书“收拾整理这件事”分享断舍离生活,也会举办讲座及提供整理服务等推广这项生活方式,并表明自己仍在朝著极简目标前进。
马来西亚零污染协会创办人兼主席黄莉雯(28岁)原本是一名爱购物的生意人,两年前接触一段极简影片后,把家中多馀的物品清空,开始她的极简生活。
她说,极简不以物质为生活重心,而是关注生活的品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重质不重量”,她以买杯子为例,指她宁可购买一个单价较高但自己喜欢的杯子,也不会囤买很多用不著的杯子。
“实行极简并不容易,但过程中我成长许多,不再过度在意物质,也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她说,自身之前曾与协会中其他人设立零慈善商店,但过后却因人手等问题而关闭,目前她选择身体力行,利用面子书分享自己的极简生活,也会邀请朋友到她家,感受极简的生活环境。
极简不限地区 有心就能做到
在马来西亚实行极简生活,乍听之下难度高,许多人会归咎我国环保意识匮乏,实行极简较不便,但受访者认为,这更大层面上实是意愿问题。
黄莉雯与林恺恩来自不同地区,但两人原与一般女孩无异,都爱逛街购物,直到接触极简后才受启发,两人都不认为,地域是实行极简的阻碍。
黄莉雯说,极简并没有特别方程式,实行者只是选择了一种较环保的生活方式,找到适合的步调就能持续下去。
“像我之前效仿一些极简主义者,完全不用保养及化妆品,但我看著镜中的自己,却反觉不开心,所以不需要限制自己或和他人比较,放松心态尽量环保就好。”
林恺恩也认为,在我国实行极简不难,但她相信,每个人总会遇到想改变的契机,最常见的就是转换新环境或遭遇重大事件时。
“人们这时都会想要新开始,整理就是改变的开始,就算这次舍不得丢,以后杂物囤积影响到生活,人们总会想改变的。”
改掉浪费恶习 培养惜物心
极简生活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欲望,让人重新反思物品的价值,从而学会爱物惜物。
黄莉雯说,我国资源容易取得,导致许多人养成浪费的习惯,目前我国无论是水、食物及物质的浪费,都有越趋严重的趋势。
“极简要清理的是你所不需要的,像我之前每天都开冷气睡觉,但我现在回想,为何我要还著昂贵的电费,开著冷冷的冷气,再盖著厚厚的被睡觉?”
使用才有价值
她表示,大众必须厘清对物品价值的概念,即只有适合及常用的物品,才会对人本身产生价值,因此定期极简十分重要。
林恺恩也认同,社会资源变得丰富,加上现在的消费形态都在追求快,因此商品变得重量多过于质,人们少了惜物心。
“以前人不会说断舍离或极简,因为他们就是这么生活的,当东西坏了,他们第一反应是要修,但现代人却是想买新的替代。”
她补充,自己以前舍不得用喜欢或有纪念价值的物品,但她在断舍离后才发现,这些物品收藏至今已不再适用,她才了解到只有使用物品,才会赋予它价值。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