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党同时控制白宫及参众两院,一统江湖。在蓝潮的推动下,美国十年期债息在上周升穿1%,伴随美股板块轮动加快。其实,反映美国中小企业状况的罗素2000指数,自9月起已连续五个月跑赢代表科技股的那斯达克100指数,让人容易产生大选结果触发新旧经济势头逆转的错觉。

这一轮的环球盛宴,绝对能够以“崩盘式上涨”来形容。其实泡沫本是金融市场常见的景象,其源起都有迹可循,而泡沫后也会衍生出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带来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同时,泡沫也意味著庞大的资源聚集到新兴产业之中,从而有足够的养分培育出新的产业。

但散户面对如此泡沫的环境当中,又该如何应对?借鉴一些案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指引。譬如有些人就认为泡沫是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产物,因此在加息之前参与此盛会都是安全的。但从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历史上看,泡沫很多时候是随著加息不断扩大、直到破灭,所以加息的开始通常都不是最后的逃命信号。

以2000年互联网泡沫为例,美联储是在1999年5月开始连续加息,但那斯达克指数却从当时的约2500点一直涨到2000年3月最高的5132点才开始崩盘,几乎在没有任何回调中涨了超过一倍。其后两年便陷入跌势。因而,分析派提出关注各类指标,如著名的希勒本益比(SHILLER PE),但这些指标只能帮助衡量泡沫的程度,无法告诉泡沫何时破裂。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曾因为投资南海公司的股票,盈利甚丰,但最后面对疯狂的上涨,在泡沫的末端又参与到当中,最后损失巨大。他在投资失败后就留下泡沫破裂不可测一句名言:“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但无法计算人心的疯狂”。

同样的,80年代叱吒风云,人所共知的金融大鳄索罗斯身边的得力助手德鲁肯·米勒面对互联网泡沫的前半段选择坚守不参与,却最终禁不住泡沫的诱惑,在泡沫盛宴的末段将钱交给华尔街的两个新锐,最终巨亏而黯然离开索罗斯基金。

其实,许多名人或高手败于泡沫的案例举不胜举。很多高手,都有识别泡沫的能力,但人性的贪婪往往让他们抵挡不了引诱而冲进去。加上,疯狂的牛市会让人们放松警惕、放低原有的谨慎选股标准,最终导致巨亏。

做好风险与筹码管理

当然,市场上还是会有人能在泡沫破灭前全身而退,并且宣扬成一套说辞或方法,但我更相信,这更多是运气加上部分的经验和技巧,别奢望能做到次次与泡沫共舞,又不伤分毫而全身而退。

面对著泡沫,除了敢于拥抱追高,火中取栗之外,对抗、忽视的应对方式,又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如对抗泡沫反其道而行的反向投资,会否可带来更多的结果?

以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为例,不时面对泡沫论的缠身,然而其股价却屡创新高,近日更逼近900美元/3632令吉大关。其创始人马斯克更因此击败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荣登世界首富。反之,那些长期做空特斯拉的基金或投资人,如著名基金绿光资本(Greenlight Capital)就面对惨重损失。

当然,也有人从对抗中脱颖而出,成了英雄。比如2006年开始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最终在2008金融海啸时,一战成名。但次贷后,其投资大多也表现平平。

相对于对抗,股神巴菲特在互联网泡沫当中,采取的“无视”的态度,也让他躲过了2000年那场股灾。其在1999年致股东的信中就指出,“只有傻瓜才会为不合理寻找借口,而聪明人早已躲得远远的”。

可是,泡沫的惊人威力,就在于能够“短时间”内达到惊人的收益率,很可能是一天的升幅便等于数个月的努力,面对著如此的诱惑时,试问又能有多少人对此视而不见呢?

我不是说要完全忽视泡沫,毕竟面对货币泛滥的年代,参与泡沫也是维持货币购买力的必要手段。但通常散户入场参与盛宴的时间点,已经是属于泡沫的中后期,距离真正的爆破点虽未到,却不远。所以请谨记在参与泡沫盛宴的同时,记得做好风险与筹码的管理,别在牛市当中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林卓锋

独立国际性政治经济金融分析师,为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顾问,研究和培训服务。在金融市场从业超过15年,曾任香港某上市金融企业总监超过十年,同期兼任多家大学客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