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两个月内,我在本栏不断的提到,拥抱科技股,不要轻信一般媒体所报道所谓资金轮动回流传统产业板块。两个月过去了,现在回看,纳斯达克指数与科技板块,依然是美股表现最好的,每天继续高歌猛进,更已经创出历史新高。假如阁下看完我上周(12月14日)《投资老狗的新宠》一文后,依然说服不了自己,那我今天就为大家详解拥抱科技股的理由。

1 .成长性:科技股的本质是模式进化,而不仅是产品或服务进化,也意味著科技股没有行业边界、可以越界。例如,亚马逊业务从实体零售业到虚拟空间的云计算,跨度很大,这也是其成长根源,传统行业最怕就是科技公司越界带来的颠覆式冲击。科技公司一旦越界和颠覆成功,必然带来高增长,且通常更是指数级,并能多年达到年复合增长率双位数以上。

2.颠覆(disruptive):就是摧毁并重塑模式,赚原有模式赚不到的钱。譬如电动汽车公司,不管是美国的特斯拉与中国蔚来汽车,其主要的业务并不限于制造汽车,还可能包括了电池即服务(BaaS)、网约车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自动驾驶,甚至碳权交易等。造车可能只有20%毛利,但SaaS和自动驾驶可能就有80%,碳权交易甚至是接近无本生利,利润率天南地北。

因此,2018年当蔚来汽车在美国上市时,市场上许多人都问,这是什么公司?如今许多人的疑问是,蔚来市值下一年能超越世界第一大的汽车公司丰田吗?这背后也反映出科技股和汽车股的价值差别,如若云泥。

3 .估值:在科技股还没盛行前,10亿美元/40.4亿令吉的独角兽公司极其罕见,随著科技股出现,独角兽也如雨后春笋,一些估值更是让人咋舌。这是因为传统估值模型一般都是线性(比如P/E),因此无法有效反映科技股的指数级增长。

所以,当估值模型失灵时,通常我们会看到投行分析师的两种做法:1.目标价追著股价跑,因为早前算的目标价,可能隔晚就破顶了。2.瞄准外太空目标,比如现价10元,目标价直接设定为1000元,一劳永逸。对于这些作法,许多人都看得明白,只是不点破。

4 .变现:科技股最难就是如何把技术/流量变成现金,如几年前很火爆的AR/VR,近年默默无声,就是因为面对著“变现”问题。不过,相关的的技术仍在飞速发展,只要货币化方式成熟,市场将会迎来下一次的盛宴。

缺乏网络化难发展

基于流量变现是难题,以致同样是拥有天文级别流量的企业,比如Reddit(美国最大网络论坛),每月活跃用户数4.3亿,日均访问量达1.5亿,但估值仅30亿美元/121亿令吉。反观,月活7亿的蚂蚁集团(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母公司)至少估值2500亿美元/1.01兆令吉。这主要差别就在于商业模式距离变现点的距离有多远。当流量与交易节点越接近,该企业的估值天花板就越有想像空间。

5 .马太效应:科技行业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头部效应,强者恒强,赢者通吃,进而创造出强大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和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s)。

这是因为科技平台模式的网络化可以是无边界的。比如你用了Instagram,你的朋友也会因此而连带使用,用户扩散与使用时间,直接几何级的提升,好比是病毒式的扩散路径所引发循环效应。这对比传统行业所强调产品优势,就是竞争优势的论点,比如质量功能好就必能吸引新客户的调点大不相同。

在科技领域,就算有更好的产品,但假如缺乏网络化渗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比如几乎没有任何其他额外功能的Whatsapp便是因为渗透率高,其他同类产品,即使功能再多,也动摇不了其地位。

6.防御性:虽然疫苗开始分发导致像Zoom这一类数码办公类股份曾经暴跌,但本次新冠疫情对商业环境的改造,是永久的。疫情为金融市场的防御性带来新的定义。传统定义的防御性板块包括必选消费、公用事业等,已经失去真正的防御作用。反观,云上服务,协作办公,甚至经常挂在嘴边的大数据成为了新一代“科技式水电煤”,是现代社会,已经趋势性不可取代的公用股。

7.波动性:对于科技股相对较大的波动,该看成是价值,而不是风险。假如把科技类股票看成超长期的看涨期权(Call Option)。有买卖过期权人便会明白,看涨期权的价格有很大部分是由内在波动率(IV)决定,因为IV越大,所以价格才会越高。从此角度,波动越高的股票,其估值理应更高。所以投资科技股本质上应该是长期拥抱波动。你需要确保的是,在股价气势如虹向上的时候紧抓不放。

希望以上的7点,读者能充分理解到,金融市场已经迎来被科技全方位慢慢吞噬的环境当中。一些保守,模式无法创新的企业,最终只有被淘汰的结果。我不是叫读者无脑投资科技股而忽视风险,而是清楚明白到我们该如何改变投资的思维,不要惧怕,充分拥抱科技带来的新机遇。

林卓锋

独立国际性政治经济金融分析师,为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顾问,研究和培训服务。在金融市场从业超过15年,曾任香港某上市金融企业总监超过十年,同期兼任多家大学客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