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国多项数据惹市场关注,有小非农之称的5月份ADP私人职位新增数量创一年最大涨幅,达到97.8万个,大幅超出预期的65万个,尤其复苏板块的消闲旅游更是激增44万个。而截止5月29日的当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金为38.5万,按周减少2.1万人。虽然比预期略为差,但却是字疫情爆发以来第一次低于40万的关口。

五月份的服务业ISM指数继续好转,从4月的62.7到目前的64,比预期的63.2为佳,而且是自1997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新高。同期的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70.4,以上各方面的数据均不约而同的反映美国的实体经济随著疫苗施打的进度提升而一直保持稳步复苏的发展。同样比预期的70.1为佳。以上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从低位带大量反弹站稳90以上。

本栏上期提到通胀关键在于中美两国直接会在疫情后恢复供应链一体化还是支离破碎。读者看后可能会认为此乃长期的政策改变,也短时间内看不出来。那我本周便从本来触发通胀预期的细节去解构是否再是另外一场华尔街割韭菜的前戏。

美联储上周三发布的地区经济褐皮书,报告内的数据采集期是4到5月之间。本期内容特别大篇幅强调由建筑材料,到工业原料,一直到劳工端都出现供应紧张,成本趋升的态势,而读者所需要关注的,是此等成本飙升的情况,究竟是短暂还是长期性,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密切留意企业利润是否会在往后几个季度内收窄从而影响估值。

以目前来说,个人观点与市场主流意见有点不一样,我更倾向认为美国的高通胀只是属于短期现象,而市场上一轮对于通胀的关注与原材料飙升是对于通胀的‘预期”,与实际能传导到终端的通胀是两回事。第一,虽然多项商品价格比低位大幅上升,但大部分商品甚至农产品的价格自4月底5月初的高位见顶以来已经有所缓降。

第二,读者需要明白商品原材料兼具“工业属性”与“金融属性”,考虑到生产环节与市场现货价格不会是同步,而商品的金融属性由市场内短期的情绪所带动,所以不能完全认为原料价格上升必定会百分百传导到终端市场物价。

疫情打乱了供应链

第三,本次通胀预期大幅飙升源自于疫情打乱了供应链,而发达国家因为疫苗而相对比其他国家迅速复苏,而他们通常为主要消费者;而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国家通常为生产地,造成商品需求急速恢复,却遇上供给端依然纠缠在疫情当中,造成供求错配,库存减低,带动通胀预期与物价上升。但此部分在供给端的国家疫情相对缓解后将会陆续恢复生产,从而降低供求失衡的状态。

所以,我认为未来影响美联储政策的因素是劳动力的恢复而不再是通胀,而当欠发达国的疫苗接种进程继续顺利推进,劳动力的供给便再不会是瓶颈,供给端的恢复便不可能发生持续性通胀。

此外,本轮疫情逼使大部分企业作出大幅度变革,无论是制造业或者是服务业,都透过科技的帮助在各个生产环节大幅提升效率从而降低长期的生产与人力相关成本。所以,至少目前来看,长期通胀的基础并不存在。

可悲的是,多国央行向市场大量放水,虽然把金融市场救活了,但细看多地政府的纾困方案,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是在基础必需品上消费,而富人倾向储蓄与把多馀的流动性投入到各类资产,诱发资产慌造成严重的资产型通胀。虽然美联储已经开始悄悄的为“缩表”试水,而就在上周三取消了因疫情而推出的“二级市场企业信贷计划SMCCF”。虽然透过此计划持有的公司债与ETF总共加起来才只值约136亿美元,相比美国国债与机构抵押贷款证券MBS的7.3兆美元相比实在是相距甚远,但市场“收水”的行动已经明显悄悄的进行。读者们宜搽亮眼睛,提前布局,不要再次成为大户割韭菜的对象。

林卓锋

独立国际性政治经济金融分析师,为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提供顾问,研究和培训服务。在金融市场从业超过15年,曾任香港某上市金融企业总监超过十年,同期兼任多家大学客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