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族国家(Nation state)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对二次战后取得政治独立的新兴国家起著关乎国家稳定和平的重大作用;用之不当,常会引发久乱不治的严重后果,如缅甸便有20多个武装少数民族与中央搞对抗。许多亚非拉国家均面对这个严峻的国族建设的挑战。
自古以来便有族群与国家,不少国家内部也有多个族群,而执政中央的政权,也常让这些不同的族群、语族自生自灭或放任其自然发展;但是,国族国家概念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个放任自流的自然状态,而致力于要把这些不同的族群、语群、教群等熔为一炉,把其转型为具有单一语言、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同质性国家民族。
一般来说,若这些不同族群具有同源性,则较易融为一体;或不同族群间力量对比相去甚远,也可能通过武力或市场的力量等把小族群同化入一大主体族群中。
只是,若缺乏同源性或力量对比差别不大或某一族群高度集中于其世世代代聚族而居之地,却人数颇具规模,就不易轻易被同化,而企图力保其传统特色,如菲律宾南部或泰国南部的穆斯林。这种情况下,一个可能的出路便是中央政权承认其特异性,也让其享有高度的文化、语文、宗教、教育的自主权;那么就可能形成一个较和谐的民族联邦如印度、尼日利亚、南非等,便是个民族联邦。
在一定程度上,大马也是个民族联邦,如沙巴与砂拉越便在语文、宗教、移民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印尼的亚齐或中国的民族自治区则是另一类的安排。
一国之内若有一个大民族要力图化多为一,同化其他相对少数族群,通常会引发许多无谓的内耗或内战如缅甸。可见,国族建设若建立在传统的国族国家的基础上,通常会引发适得其反的无谓争端。
小题:国族国家源起
历史地看,国族国家是个颇新的理念。有人认为它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特别是1648年欧洲因30年宗教战争死伤无数,新教与旧教难分输赢,而不得不妥协,彼此承认对方的正当性;进而正当化了不同国家的主权与内部统治权。这个无奈的妥协立下了现代国家的基础。也有人认为,国族国家的理念,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因为这些革命强化了现代意义的民族意识。
另一种说法是,国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度后的结果,也就是某一地区的政治与经济精英为了扩大其市场规模而力图拆除阻碍市场扩大的各类阻力,如封建秩序。当一个扩大的市场被政治权力巩固后,掌权的政治与经济精英便会力求多方面的标准化与一体化,如基础设施、法规、习俗、生活方式与语文等,以便促进经济的顺利发展。
其后果之一是,不同的统一了的扩大市场之间,又展开了更大规模与更剧烈的利益冲突,为了要在冲突中取胜,不同的政治经济实体便要求其臣民或族群为国家卖命与卖力,而要臣民与不同族群一体同心地为统治精英卖力卖命便得搞国族建构的工程,以便在理由上、情感上、利益上能成功地动员大众。
不论是哪一个起源论,其共同点是各国的统治精英都致力于把一盘散沙的大众或族群凝为一块铁板,以强化战斗力与竞争力。其中印刷工业扮演了重要角色。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