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是一种心境。祝福别人生日快乐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在口中迸出一句“生日快乐”的时候去注意自己是不是处于诚心的心境中?如果你祝福的人是你喜欢、在意的人,你大概会。只把祝福别人生日快乐当作是一种礼仪的人,大概不会。念中学的时候,在我确保自己体会到那诚心的心境才送上一句“生日快乐”时,也自然地会延伸地想,既然我对对方是诚心的,那么我理应希望对方每天快乐才是,怎么只祝福一天的快乐呢?

长大后才知道,祝你“生日快乐”并不意味著不希望对方其他日子不快乐,当然也没意味著希望对方其他日子快乐。“生日快乐”说的就只是今天,其他天如何,不在“生日快乐”四字的含义之中。

因注意到自己期待的是对方天天快乐,而导致说句“生日快乐”总感觉不符己意,这样的想法和心态有其正面的一点,即有的东西如果平时原该如此,就没必要寻个理由去突出。

新常态下三件事

为什么谈这个?我国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最近在在好爸爸协会举办的活动中致开幕词时,呼吁国人在学习新常态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三件事,就是不断学习(learn)、重新学习(relearn)和摒弃错误观念(unlearn)。这三个概念(为方便行文,此后以LRU指代)我多年前在选修教育系的一些科目时曾经遇过,一见钟情。

把unlearn翻译成“摒弃错误观念”,显然是翻译上功力不足的结果,这里不谈。配合本文主题,要问的是,为何呼吁人们做好LRU时,需要附带“新常态”的条件?难道LRU不是平时都要做好的事吗?当年认识这三个概念时,我就收入心底了,希望自己可以做好,从来没有限定只在某某情况之下才要做好。

当然,马汉顺先生或许只是要强调在新常态下特别要注意做好LRU,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意思。如果我要确认他是否认为其他时候需要或不需要做好LRU,我只好向他问一问。这是一个值得提问的问题,如果他回答说不是,我颇能肯定他并没有捉准LRU的精髓。但他大概不会这样回答,问小朋友“见到老师须要道安吗?”,你难道期待他们会答不须要吗?但如果他说是,我仍会怀疑他是否捉准了LRU的精髓,可能他对LRU只有字面的了解,反正是好的东西,配上新冠肺炎疫情应付一个开幕的致词,准没错。这一招,不管商场上或学术界的人都在用,不是吗?

其他例子,太多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孩子们学习如何学习”,奇怪了,“学习如何学习”不是原本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向吗?“21世纪的教师须具备信息素养”,21世纪前难道没所谓的信息素养,当时不需重视和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所知”,不断学习和不断更新所知本身已经足够份量,怎么还要用“知识经济”来衬托?“5G时代,你还读三十年前的课文?”,这篇文章如果说的是对的,大概三十年后还可以参考,不管那时会是多少G。

注意, 把以上各句子重组, 也是对的,“5G时代,老师须具备信息素养”、“21世纪,孩子须学习如何学习”、“人工智能时代,你还读三十年前的课文?”……。从这可看出,学习造句和学习思考是多么不同的两回事,大家不妨观察我们的学校和校外的教育中心在教导孩子作文、讲演上,走的是哪条路线?后果会如何?

两种思考方式

懂事的儿女天天都会帮忙父母做家务,不会刻意在父亲节、母亲节时多帮一些,“今天是母亲节,你们该为妈妈做家务”这句话对这些儿女有意义吗?真爱中文的人,才不管世界上有多少亿的人在使用中文,也不屑于用“中国经济崛起”去鼓励人们学习中文,把自己对中文的热爱扯上经济效益,他们反而暗地里赧颜;真看见“学习如何学习”的重要,才不管它是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沾上“人工智能时代”,是把“学习如何学习”的意义限制了;真捉准“学会如何思考”之根本,才不管教育部有没有推出高思维教育,对一向著重教育孩子思考的老师和父母而言,其实教育部是慢了好多拍,何必跟著它的步伐凡事套上“KSSR”或“KBAT”。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为了向普罗大众推广、宣传,套上“人工智能时代、21世纪、新常态、高思维教育”是有必要的,总不能说那完全不见效。那当然,只是那表示了你真捉不准本文要表达的。

我不是在限定灵活的人如何死板地使用词语或必得怎么做,我其实是在努力讲解两种思考方式带出的不同结果。一种是看事物本质、根本和精髓的方式,一种是应景的方式。如果是看本质、根本和精髓,就不屑于应景;如果是为应景,常常会掌握不好本质、根本和精髓的东西,只会套词语。

应景的教育活动和课程,让应景思考的家长们掏了好多钱。一向具卫生意识的人,勤洗手就是勤洗手,不需“新常态,勤洗手”。凡事新常态,人心就惶惶了。一向鼓励思考、不死记硬背的教育,不需“高思维教育,要多思考”。凡事套个“高思维教育”,压力就来了。其馀有关人工智能时代、21世纪技能等等,类推。

LRU平时都得做,我不会说‘新常态,请LRU。”;心底希望你天天快乐,我就不说“生日快乐”,这,我还在实践著。

杜新宝

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