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阅读,思考是思考,两者截然不同。好的阅读由思考伴随,但好的思考不必阅读伴随。一个人看著天空能思考,能吟诗,无法阅读。

思考作为阅读的其一好处,是推广阅读的一个重要卖点,就好像鼓励求学时常以脱贫为卖点一样。容易理解的是:脱贫是脱贫,求学是求学,比较难理解的是:思考是思考,阅读是阅读。对不需脱贫的人,求学仍深具其义,不思考的人,阅读仍充满乐趣。忘记阅读和思考的个别身份,导致许多推广、鼓励阅读的人,对其卖点(思考)搔不到痒处。我国教育部就显然分辨不清,才会“三年”强调阅读,“三年”强调思考。如果把阅读和思考摆在一起掂量的话,他们一定说两者皆重要。

感觉万事“都好”,有时是没主见的表现。“都重要”,就表示“看不清楚”,或掉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沼。玩泥沙快乐还是求学问快乐?小孩一定告诉你玩泥沙快乐,一般父母分不清,不知如何回应,科学家会告诉你做科研好玩。难道都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阅读和思考亦然,虽两者都好,但定有差别,不必选边站,可两者兼备,但莫忘侧重点。

思考是阅读副产品?

国人之进步在于比过去多认识了阅读,不长进者在于对思考仍如过去般不求甚解。不认识思考的人一般都赞成阅读,就好像你不认识不同意见的好处的话就会感觉宅在同温层很美好一样。很多父母盼望孩子从小就有阅读习惯,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几乎不曾是他们有过的选项。

同理,今天之所以几乎所有学校著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培养会思考的孩子。要鼓励孩子阅读,“多买书”是一个具体的建议,要鼓励孩子思考,多少人能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

学校热衷于营造阅读的环境,对营造思考的环境从不费心。说到底,其实大家不否认思考之重要,但倾向认为思考是阅读的副产品。“多阅读就会多思考”,是对阅读的一个迷思和对思考的一个懵懂。

阅读是让人思考很好的起手式,但阅读至思考却非总是水到渠成。谁能保证打坐就可入定?阅读和思考的两个极端,一边是书呆子,一边是书虫,两端之间是把阅读变成时尚活动的人。有人说通过阅读可以和先贤哲人对谈,实情是,只有放下书本后,对谈才可能开始。三分钟的时间分配,建议一分钟阅读,两份钟视线要脱离书本想一想。

阅读提供吸取资讯的一个难以替代的管道,它帮助我们扩展视野,只是扩展了的视野若没有经过思考的处理和提炼,却会泛泛了你的观念,这是国人普遍有的“知道了很多而缺乏己见”的现象,包括了对阅读的看法。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要尝试协助他们培养。一旦已有了阅读的习惯,就要开始关心其阅读是否伴随思考。如果孩子对阅读如饥似渴,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让他懂得适时停下,才能安插启动思考的契机。

学生为了呈交阅读报告的阅读和为自己进行的阅读,两者不在同一个水平。前者有好过无,但最终必须过渡到后者,只可惜不少人一生都完成不了这种过渡,甚至一毕业就倒退,不再阅读。为自己阅读比为兴趣阅读更高一层,阅读成了一个人自然、完整的一部分,超脱了兴趣和习惯。

有的人久坐并以车代步,后来因健康而步行,最后是因自在而步行,也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同理,一个人从不思考到因阅读而思考(若有),也必须过渡到为自己思考,因阅读“如何与人沟通”而学会了与人沟通,必须也能做到与自己沟通,才算达到了第三层次。  

杜新宝

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