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中国与印度等国的崛起,近十多年来,有关中印特别是有关中国的研究正成了一门显学,世界各地的许多学术机构如大马的马大均设立中国研究机构。据知只是美国,便有好几千人在搞中国研究。在亚洲日本、台湾、韩国、越南与新加坡等也很热心搞中国研究。这均突显出,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正在赶超超级大国美国。

中国研究成为热门课题,也可说是时势使然。回想1980-9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时,世界也盛行过日本研究,连大马也出现了学日本语热潮;只是,随著日本进入失落的20年,这股日本热也趋淡化。人就是那么现实,总是有所为而为,而不是纯为兴趣或学术而热起来。

说起中国的研究,千多年前日本、韩国、越南等便已盛行,且这些国家的价值观与典章制度也颇受传统中国的影响。就西方而言,17与18世纪也曾盛行过中国热。此点是较少人注意到的。其实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中风东渐的现象。

在17与18世纪不少欧洲学人特别是有志于搞改革的先进人物,也曾以中国为例要“托中改制”,认为中国的开明专制可以为欧洲提供政治与文化改革的参考。

这些学人与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主要透过传教士,特别是耶苏会(Society of Jesus)教士的介绍,形成了一种汉学(Sinology)。这些传教士主要是在16世纪后期,如1581年便已有耶稣会教士进入中国传教,且结交了中国高层人士,也译介了四书五经等中国典籍到西方。

不过,汉学在西方成为一门大专院校的专门科目则最早出现于1812年的法国,后英国、德国等也随著跟进。基本上,从17世纪到二次战时,西方汉学较偏重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哲学,特别是语言学,是种注重人文的研究而较少研究中国现实政治、经济、社会动态等。

进入二次战后,出于现实的需要,便有日益多的人研究当代中国的政经课题。这个转向便导致出现了中国学(China Studies)的流行。伸言之,汉学可称为传统汉学,较注重人文与旧中国,而现代中国学则较注重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动态等,是较偏向社会学科的一门学问。

在1950-70年代,由于中国被逼封闭,故有关中国学的研究成果较有限,且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研究多具有预设立场,从而常用一种特定的先入为主观点审判中国,且具有很强的自以为是的西方中心倾向。

西方模式弊端逐渐暴露

进入1980年代后,随著中国的改革开放,留学生与经贸旅行,学术交流等的增加,研究范围与题材也趋多元化,客观性也有所增加;只是总的来说,西方学人依然难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而倾向于自以为是的或自鸣正义的价值标准来评价中国。如从西式自由主义与民主政体为标准来评头论足中国。至于中方则强调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而不愿意全盘西化,进而引发了不少论争。

其实,随著中国势力的壮大与自信的提高,以及近30年来西方模式本身弊端逐渐暴露,好为人师的西方已难令人盲从。不止中国,连印度或土耳其等国也日趋重视本国的特色,要重振传统复兴兴都文明或伊斯兰文明。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或土耳其具有伊斯兰色彩政党成功执政,便足以证明西方那一套价值与制度,并不那么吸引人。

实事求是地说,日台韩新在崛起时期(1950-80年代)走的也是各具特色的政经体制,而不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模式。台韩在1980年代崛起后才快速转入西方所欲的民主化阶段。新加坡则是崛起后,依然维持其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政经体制。中国与越南最终会否步上台韩式的转型,则只能由时间来证明。只是即便中国进入台韩式的民主化也可能如印度、土耳其一样变得更民粹与难以相处,甚至是比现阶段的威权体制更危险,令近邻国家更担心。

这是因为选举民主会逼使政治人物为迎合民众而变得更激进,更强调民族主义或民粹化,而不是更务实理性。伸言之,与周边国家更难理性相处。印巴的长期对立便是一例。美国会出现好斗的特朗普也是一例。选举民主其实是一把双面刃,可以善也可以恶,如希特勒便是民选出来的好战者。

在当代中国学中,有关海外华侨华人的研究也是中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本身也在1980年代后投入很多资源与人力去研究华侨华人,成果颇丰。可以说华侨华人研究本身也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华人学。早在二次战后,英美澳洲等国,便有人专门研究海外华人,特别是总人口有约3000多万的东南亚华人。近年来,来自1980年代后出国的新华侨或新侨也是颇受注目的课题。

就大马言,最早有系统研究华族学者为巴素(Victor Purcell)。他曾在1920-30年代,于马来亚任职华民护卫司署(Chinese Protectorate)。他在1948年出版的《马来亚华人》(The Chinese inMalaya)是部华人学的经典之作。此书内容含盖华社的多方面,如移民史、教育、宗教、劳工、私会党、政党、社会问题等,是一本综合性的单本著作。

东南亚华人成研究重点

迄今,华社还看不到一本类似的当代版中文本的马来西亚华族(如当代大马华族史类的通俗单行本)。巴素在1965年更进一步出版了《东南亚华人》一书(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也是最早有系统地研究东南亚华人的经典之作。

2000年,历史学者李锦兴与人类学者陈志明曾合编一本英文本的《Chinese in Malaysia》(马来西亚华人)内容包含政经文教,文学、沙华与砂华,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华族学著作。李锦兴还曾编了本英文本的大马华族人物辞典,华社研究中心也出版了多本有关华族研究的书。惜,迄今尚看不到一本通俗本的大马华族史,中国反而有人出版了诸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书。

从地缘经济角度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会趋密切;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不少东南亚国家又希望能跟中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成为依附国,甚至希望有外来势力能平衡中国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华人的作用,自也成了研究重点。  

孙和声

时事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