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有妈妈在面子书发文,控诉女儿华文课本中的童诗太难,超出二年级儿童所能理解的范围,而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这场网络论战揭示了不同的语文观、儿童观、教育观,也暴露了家长对教育改革的焦虑与不安。
虽然这不是我国第一次推行课程改革,却是变化最大,挑战最严峻,也最艰难的一次,不止家长焦虑,教师也很压力。该如何为未来而教?是全世界都在思考的难题。20世纪90年代,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开始未雨绸缪,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我国在2011年推行的KSSR(Kurikulum Standard Sekolah Rendah,小学标准课程)也把21世纪技能培养融入课程当中。
另外,课程中的“标准(standard)”两字也昭示了这是一场“基于标准(Standards─based)”的教育改革,这是当今许多国家都在采用的教育改革策略,即以国家所制定的“标准”为依据,希望每个孩子在完成教育后,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不用“课程大纲”(Sukatan Pelajaran),而改用“课程与评估标准”(Dokumen Standard Kurikulum Dan Pentaksiran,DSKP)。这项改变的意义重大,因为“课程大纲”主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关注的是教了什么,教了多少;“课程与评估标准”则是从“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所应达到的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比起教了多少,它更关注学生学了多少,学得如何。
另外,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把评估纳入课程,与教学结合,强化了形成性评估在帮助孩子改善学习,促进成长的作用。
教师须转心态换角色
面对这么多的“第一次”,身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所面对的挑战与压力可想而知。教师须重新调整心态,改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不再只是负责灌输知识,布置功课,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须设法为学生创设更大,更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学习、运用大人们一直强调未来很重要的种种技能,如想像、创意,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等。
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专业自主,专业尊严的回归提供了契机。直到今天,人们普遍上并没把教师工作当作是一门专业,要不然怎么会有临时教师的概念?您什么时候看过有临时医生,临时律师?冀望这场教育改革能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让教师成为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训练,才能胜任的专业,不是谁都可以取代。
希望到了那么一天,当有孩子天真地问:“爸爸,为什么你是博士,这样的题目都不会?”,“妈妈,为什么你当医生,连三年级的功课也不会?”大人们可以不觉难堪,也不觉挫败,理直气和地回应:“噢,因为那是老师的专业,我不是老师!”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