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数码化是大势所趋。

我常说,后知后觉,不如先知先觉。而对应《东方日报》全面数码化的策略,就是场与时代拔河中,试图率先站在竞争制高点的先觉。

先说回当前报章新闻的发展现况与前景。

毫无疑问地,数码化已是预知的未来趋势,这与报章素质好坏无关,纯粹是文明社会传播方式的顺势演进。多年前,还有人会嘲讽,纸本阅读才比较有温度,想看全面深入报导的肯定要看报纸,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话充其量只能归咎在顽强的生活习惯,与资讯传播的实用性再也无关。

就像交通工具的转变,从脚车、摩哆到汽车,人类对工具的要求都一样——迅速、方便、承载量大。对应传播工具的需求,也是同样道理。

与报纸比较,数码化后的网络新闻,不仅能告别单向传播的限制,让读者随时能针对各种议题讨论与索取更多详情外,也无须像报纸那样,必须经过印刷、夹报与派送工作,新闻传递效率大幅压缩。

这就是时代竞争下对效率的基本要求。

有不少人纠结,当纸本消失,所有新闻都透过网络呈现后,是否会削弱新闻的厚实度。

的确,少了传统报纸的排版方式,头条新闻的优先顺序概念消失,可能无法凸显报馆在特定议题的立场;而网站与社交媒体摊平的新闻呈现方式,也导致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编辑“把关”功能消失,再也无法透过纸本排版的方式,暗示一些新闻的重要性。

不过换个角度,当所有新闻都以同等方式排列在网络上,这意味著报馆的主观立场会稀释,所有新闻回归到民间自行去判断与消化,像是从“权威帝制”转向“还权于民”。尽管国内民众一般上对媒体识读能力仍偏低,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仍对这种转变抱著乐观的期许。

改革是个必然趋势,重点是否走在对的改变道路上。

先生存,后生成;先保住生机后,才有筹码谈更好的内容呈现。

当报纸数码化后,少了报纸排版压力,其实也让记者与编辑轻松,至少可以不再为了字数与版面是否契合而来回增删文字,图片也无需进一步裁剪,甚至可以直接打开手机,将所现场事件直播上线,透过画面直接还原现场。

这就是无限空间的网路世界最基本好处。

有些人也担心,数码化后会导致记者失业。我认为,虽然目前资讯科技发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随便一篇社交媒体的文章就能造成舆论话题,但专业记者还是有很大用处与影响力。

容纳资讯空间弹性更大

尽管记者已经不是一个新闻发愿点,但所有新闻的后续发展与分析,还是一般平民百姓无法胜任的技能。数码化后的记者素养,再也不是出席活动后把新闻刊登,而是要加强独立思考判断与追踪分析能力,懂得分辨真假新闻与找出核心价值,这才是泛滥资讯社会中最珍贵的专业特质。

虽然媒体化是必然趋势,但并非把所有内容搬上网络就叫数码化。资讯时代的竞争下,平台转换只是基本款,是否拥有“数码整合”的脑袋才是经营关键。

不同于传统纸本,数码整合的可以容纳的资讯空间弹性非常大,并可随时跨领域合作。除了网站与社交媒体外,报馆是否能透过新闻App垂直整合,将新闻推出后,也能让读者透过同一界面解决生活问题,例如链接各种资讯平台或购物等,创造一种新盈利模式,都是接下来的考验。

数码化后的另一种发展意义,就是再也无法透过读者订购来支撑营运成本,传统卖报纸赚取的盈利,将统统由广告商来买单。

对消费者来说似乎是好事,但这可能会隐藏一种报导风险。未来一旦出现报导内容与广告商利益抵触,为了避免盈利受损,报馆最终可能妥协在广告商不投放资金的威胁中。

换句话说,未来的经济与意识形态可能成了新闻是否刊登的主要关键。除非能找到订购模式分担成本压力,或者开启募捐模式,这就可能会避开上述风险。

最重要是不要坐以待毙,等待时代的海啸侵袭才寻求转变,那肯定会没顶。与历史的报纸关闭不同,此刻《东方日报》面对的再也不是同行竞争,而是科技革命。

在这场科技时代革命前,没有谁比谁撑得久,只有谁比谁更早卡位;谁能越早找到超越纸本的价值,就有机会在下一轮战争中称王。

但我相信,无论变成什么样的媒体,内容永远是王道。媒体是个紧贴时代进步的行业,产业改革的力度与速度比起其他行业肯定更敏感。所以,谁能在数码化新闻中先拔头筹,砍掉厚重的报纸成本断尾,谁就拥有下个世代求存的最大筹码。

我在乎的是,数码化的报导,是否会为了一味追求点赞率,只呈现好看的新闻,而非好新闻。这不仅是报馆内部,恐怕也是公众应该思考的事。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