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课堂评估,很常听见这样的反应:“我们的情况和欧美国家不一样,人家的班级学生人数少,当然可以这样做。我们呢?每一班少说也有30-40人,老师要控制课堂秩序都成问题,怎么进行个别评估?”

班级学生人数多,确实是实施课堂评估所面对的一大挑战,涉及的是国家教育资源问题,不是我们的能力所能控制,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咆哮:那为什么要急著改革,不等资源足够了才来推行?沉重地说一句:因为教育不能等,孩子不能等!从2011年颁布KSSR算起,课堂评估已经被耽误了10年,再蹉跎下去,我们的孩子将失去面对未来的能力!

改用课堂评估,绝非崇洋,也不是不自量力,而是现有的教育方式,已追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脚步。如何透过更多元的评估,培养出有能力撑起国家未来的新生代,是一场全世界大人皆无法回避的“统一考试”。当其它国家正分秒必争,迫不及待地“答卷”,我们还要坐著抱怨条件不足,怀疑赛制不公?

实事求是是好事,但是如果只看到眼前的障碍,而看不到远处的目标;只设想问题,而不思出路,事情很难往好的方向发展。与其坐著想问题,不如付诸行动找答案:在当前的限制下,我们可以怎么做?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必须有所转变。过去,我们以注重最终学习结果的考试为主。为了确保能覆盖考试范围,大家都会忙著把课程教完,课堂教学也多以能直接、快速传授内容的“讲述式”为主。在这种以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里,课堂中最忙的是老师,从头讲到尾,“教”都来不及了,怎可能去“评”呢?

以学生为中心

再来,如果整堂课,学生只有被动听讲的机会,我们又怎么看出他到底是会还是不会?评估该从何做起呢?为此要实现课堂评估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太忙,这样才有时间观察、评估学生的表现。反之,学生在教学中必须有事做,有事忙,这样教师才有机会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观察与评估,确认他们对各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很明显的,课堂评估要求的是一个以活动或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讲述者的角色,转为学习向导。所谓“教”不只是灌输知识,要求学生记录答案,而是设法使他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并在学生展开探索的过程中提供谘询、引导。以阅读理解为例,教师可以先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透过小组合作方式,一起讨论、思考、发表观点。教师可在学生“忙”于讨论,完成任务时,伺机观察、评估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学习难点,并在需要时提供谘询,帮助他们学得更好。

这不仅缓解了“班级学生人数多,不知怎么评价”的问题,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大有助益,不再让“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憧憬多时的教育理念沦为口号。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著有《旅欧母子》,《教育可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