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友人聊起新加坡艺人欧菁仙接受当地电台访问的事宜。她分享移居法国巴黎后的生活体验,其中职场文化让她碰了钉子。某天晚上,她因为寄出了一封工作电邮,而被人事部温馨提示。三个月后,她又在晚上发简讯给同事,提醒对方隔天有重要会议。同事非但没回复,还截图传给人事部,引来“高度关注”。人事部建议她报名参加休闲活动,公司还送她免费戏票,同事也开始约她吃饭,让她下班后不再只是围著工作转。
法国从2017 年起实施“断网权”(right to disconnect),员工可以不理会工作时间以外的电话和电邮,减少工作对私生活的干扰。如果公司和员工无法就此达成协议,雇主必须列明对员工下班后和要求及他们享有的权益。德国、意大利、菲律宾等国也有类似的措施。最近,新加坡的国会会议也针对这个课题进行讨论。“断网权”旨在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有者则认为会影响工作效率、拖慢工作进度。
不过,即便下班了,收到简讯电邮就立刻回复处理、随时候命,就等同于效率吗?当下或许把事情解决了,但形成的“后遗症”是潜移默化的。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管理学副教授贝尔金(Liuba Belkin)分析,无论员工下班后花多少时间处理邮件,都会或多或少产生负面影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 University)随后的研究指出,无需查收邮件,仅仅有查收邮件的“预期”,就足以引起焦虑情绪。
身与心状态息息相关
虽然以上研究是针对查收电邮,笔者认为查收简讯也可能有类似的影响,而且更为深远。如今人们机不离手,简讯传送到手机还会有通知(notification)。你可以说没有开启电邮,但没有查看即时通讯软体如Whatsapp近乎不可能。若简讯发给个人,对方背负极大的责任回应。若简讯发到工作群组,压力也不小,因为有其他人一同监督。发简讯比电邮更能确保信息即时传递,因此也更具“侵略性”。
身与心的状态息息相关。《欧洲工作条件调查》(European Working Conditions Survey)数据显示,那些在非上班时间工作更长的人,有更严重的骨骼疼痛和心血管问题。另外,研究人员认为,公司以加班或下班后是否愿意处理公事来衡量员工品德和工作态度,是一种畸形的“企业文化”。当你发现其他同事加班或下班后依然工作,你会怀疑、焦虑是否不该休息,整个职场环境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在《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巅峰》这本书中,高效企业顾问布莱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 和奥运选手的金牌教练史蒂夫?麦格尼(Steve Magness) 整理出一个公式:压力+休息=成长,强调懂得休息才能拥有更好的状态。2018年的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休息时间做放松运动、社交活动和觉知休息,对工作表现有正向的影响,提高了销售员的业绩。
笔者对此有深刻体会。在行管令(MCO)和有条件行管令(CMCO)期间不是每天都值班,而复苏行管令(RMCO)全面复工后,上司、同事和几位嘉宾都表示笔者的状态更充沛自在,甚至好奇我这段期间做了什么。回顾没有上班的日子,不过是阅读写作、遛狗散步、扫除整理、组织线上活动等,跟工作范围没有直接关系,却对工作状态的恢复有极大帮助。最近在一场职涯分享会被提问如何保持对工作的热忱和积极,笔者也提到了下班后的生活经营。
疫情催生了居家办公的趋势,省去了通勤的麻烦,却令上下班的界限更加模糊。有鉴于此,规划出工作时间和个人空间显得更为重要。“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这句话虽然有些俗气,也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佐证。员工身心状态健康,能降低公司的管理成本、改善组织文化、提升工作表现。我们需让科技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科技绑架,成为工作的奴隶。上班时应尽心工作,下班后要舒心生活。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