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论是因为疫情,还是接二连三的名人骤逝,都让人有所感慨:“原来棺材不是给老人的,是给死人的。”注册心理辅导师林道勇坦言,每个人与死亡的距离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较近,谁比较远。对于明星效应引发社会孤独死焦虑,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好好地活著。”他说,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人生还有很多时间,所以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追求名利,忽略了身边重要关系,尤其是和父母、家人,甚至有人宁愿把每天的时间花在手游上。“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和父母说话了?”

他续说,人本来就是孤独个体,孤独地来,孤独地走,只是社会一直把孤独包装成很可怜的感觉。“在华人社会,无论任何节日都会讲求团圆,大家聚在一起。”但他直言,些都是人们为了掩饰自己孤独的假象。“不要过度利用社交活动来使自己转移注意力。”

林道勇强调,千万不要害怕孤独而草率结束单身,因为后果一定是得不偿失。
林道勇强调,千万不要害怕孤独而草率结束单身,因为后果一定是得不偿失。

他认为,应该合理地规划社交生活,并留出足够的个人空,让自己在工作和社交之馀进行休息。他认为,适量孤独感可将一向朝外的专注力拉回内在自身,让自己有机会关注深度的情绪。“可能当中你会开始怀疑自身的社交能力、自身价值等等,而开始觉得无奈,但慢慢地,你会接纳孤独所带来的淡淡忧伤。”

他建议独居人经常和家人保持联系,固定传简讯给1至2个朋友,同时应维持家居环境整洁干净,避免囤积垃圾,以免滋长细菌,也容易绊倒。“也可以开放让家人和信任的朋友追踪GPS定位。”

他续说,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应善用科技,例如:
-嘿Siri!呼叫xxx。
-为手机设定紧急求助联络人。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连按5次主页按钮,手机会发送求助信息及位置给紧急联系人(实际操作因品牌及型号而异)。

别因空虚而将就

过去,大众对于孤独死的想像,多为年事已大的独居老人。然而,现代生活型态不断改变,当许多人开始选择不婚、不生儿育女,孤独死的情况只会愈来愈多。当我们没在“适婚年龄”步入婚姻、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常会受到外界或亲友关切。“需不需要帮你介绍对象?”“什么时候要结婚?”“还不打算生小孩吗?”当你忍不住回呛,自己不打算结婚或生小孩,对方可能会诧异地回你:“那你老了,没人陪、没人照顾,怎么办?”

针对这点,林道勇提醒,别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感而将就找一个所谓的伴侣,“这可能造成‘讨好型伴侣’的现象。”他强调,不要急忙寻找著另一半,不请自来的相遇,才是最自然。“有伴不一定就代表幸福,单身未必就是可怜。”他认为,没有所谓的适婚年龄。“难道40岁才结婚就不是爱情吗?”

男性孤独死者较常见

一圆创办人陈勇丰从事殡葬行业将近6年,他说:“这些年处理过的孤独死案件约有5宗。”他所谓的孤独死是一个人居住,突然倒毙,一至两天才被发现。

他分享曾经处理的一起案件,往生者是一位约莫60岁的独居男人,但家人每隔两三天就会给他送食材。“有次,家人进门后发现爸爸已经去世。”根据报告,死亡原因是突然暴毙。“遗体被发现时是靠著墙壁坐在地上,而且因为高度腐烂,地面全是血。”他分享,死者遗体只能直接送往火化。“根据现场环境推测,桌上是做好的菜,相信是煮好了,但来不及享用。”

而另一个案例则是老公在外地公干,老婆几天都联络不上,拜托当地朋友上门查看,才发现老公在屋内暴毙。陈勇丰说,由于男性比女性缺乏社交,所以男性孤独死的可能性会更高。“我接触的5宗案件里也都是男性。”同为创办人的辜伟伦感叹近年突然死亡的案子越来越多,不晓得是生活习惯还是都市人的饮食出了问题。“曾经有中学生想要到住家附近打包食物,突然跌倒就没有(去世)了。”他无奈表示,就连医生也没有给予一个确切的死亡原因。“死亡证书上的原因一栏是空白的。”

虽然陈勇丰(左)和辜伟伦从事殡葬行业,理应已对生死已感到麻木,但眼见突然死 亡的案件越来越年轻化,他们亦忍不住感叹“人生无常,要珍惜当下。”
虽然陈勇丰(左)和辜伟伦从事殡葬行业,理应已对生死已感到麻木,但眼见突然死 亡的案件越来越年轻化,他们亦忍不住感叹“人生无常,要珍惜当下。”

别忌讳谈身后事

面对家人的突然死亡,陈勇丰说,家属最常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他身体明明很健康,为什么会突然死掉?“对于家属的疑问,我们没办法给予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是聆听和替往生者举办一场得体的告别会。”

辜伟伦形容,殡葬业者其实就像是婚礼策划师,希望能替当天主角举办一场他喜欢的活动。“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没交代或分享自己理想葬礼的样子。死亡往往来得突然,让家属无从下手。”

他们常会教育大众,不要忌讳和家人透露自己的理想葬礼,包括喜欢什么颜色、花、布置设计等等。他说,因为没有准备,有时就连想替往生者找一张好看的照片当灵堂照也没有。“我们常会希望家属能提供更多照片,以方便制作照片视频、回忆角落等等。”辜伟伦说,希望宾客能在会场感受到满满的回忆。

陈勇丰分享近期完成的案子,往生者是一位年约40岁的妈妈,她希望能举办一场小孩友好的葬礼,让自己小孩也能参与。“现场我们准备的画纸和彩色笔,让孩子们绘画。”他形容,小孩们都相信妈妈上了天堂,所以画里的妈妈是明亮的。“我们也在棺木旁置放了一个小梯子,方便孩子登上去看妈妈的仪容。”

传统葬礼一般都不允许小孩走近棺木,但他认为,这就是一圆和一般殡葬业者不同之处。“我们并不是反传统,而是想给大家多一个选择。”他认为,葬礼不一定是悲惨,虽然还是有遗憾,但还是希望往生者能以漂亮的姿态离开人间。“当初创办一圆时,因为有别传统殡葬理念,我们其实也担心会有抨击的声音,但出乎意料地,大家都能接受。”

见多了死亡 更懂得爱自己

虽然经常接触死亡,但眼见生命越来越无常,还是让陈勇丰直言:生命实在太“化学”。他近期也开始放慢脚步,刚创业时,倘若一天接到两个案子,即便人力不足,他们还是会接下,最后把自己搞得十分疲累。“最近懂得舍弃,讲究重质不重量。”

辜伟伦也不忘说道,殡葬业是一个相当忙碌的行业,忙起来就是没日没夜。他也曾是工作狂,把身体搞坏了。陈勇丰爆料:“他现在的健康状况是不允许买保险的。”辜伟伦表示,以前长辈曾劝他不要太拼命,但他仗著年轻不把劝诫当一回事。他自嘲:“现在就是还债的时候。年轻时一口气搬10张椅子不是问题,但现在可能需要分几轮来搬。”

最重要是做好人生功课

马家玜独居超过6年,对于是否害怕孤独死,他坦言,说不怕是骗人的。而且因为他的居所是使用私人电梯,基本上没有机会和左邻右舍有太多交流。“但我不可能一直去想‘我几时会死’啊…”他说,与其一直害怕自己会突然死亡,不如把措施做好,包括洗澡后尽量把身体抹干,减少自己跌倒的机会,保持运动等等。不过,他也做好了两手准备,“我有特别交代朋友,如果我2天没有传讯息给你,可能要麻烦你来我的家看看我。”

他坦言,与其一直担心自己会孤独死,何不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思?“每天把自己做好,每天都心存感恩。”他有撰写每日任务清单的习惯,举例:今天我要保持微笑、待人友善等等。“如果我有把我人生的功课做好,即便今天我要离开人间,我也不会有遗憾。”然而,独居难免会感到孤独,尤其是拖著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迎来却是空无一人的家。“我有两只狗狗的陪伴。”而且当需要陪伴或聆听者时,我会约朋友吃饭。“若是心情很糟糕,就重看周星驰的电影,心情就会跟著好起来。”

生活习惯良好 保持健康体魄

独居生活。“其实一切还挺好的,并不至于有任何单身独居生活的焦虑,也不会担心是否有一天会猝死,反正这并不是一件你我可以选择的事。”不过,最近有关单身独居者猝死的新闻,让他开始思考独居时必须面对的潜在问题。“我和住在附近的朋友们开玩笑谈到,我们应该开个‘单身独居老人群组’,每天按时问候早午晚安,万一有谁超过24小时没现身,我们就报警处理!”

虽然是开玩笑口吻,但他坦言,若和朋友经常保持联系,万一发生任何事故,或许有朋友能及时赶过来帮忙。不过他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让自己时时保持健康体魄,多做运动、爬山、跑步,同时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

他现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居家办公,他说:“独居其实很适合居家工作。但我还是习惯要开著电视,让家里的环境有最低程度的声音,不至于一片死寂。”至于周末活动,他则会与朋友一起运动或吃火锅,也会打扫屋子,享受Me Time(一个人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