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心系考试,是指惟考试为是。先听两则小故事,一则发生在古代,一则发生在今天。

战国时期,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没多久就和王子期比赛,比了三局,输了三局。

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本事都教给您了,没有保留,只是您使用得不对头。大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感觉舒适,人的心意则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您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而您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掉在后面,都总是挂念著和我比输赢,这样怎么有心思去调马呢?这才是您输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没把真本事教给您。”

不久前,孩子对我说,他想要学习如何投资股票。我感觉奇怪,问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他说他的老师了不起,懂得投资股票,而且每个月可以赢两千令吉。

我说不管什么东西,有兴趣的都可以学,但必须自己懂得分析、判断和选择,不能教的人说什么你就吸收什么。如果要学习投资股票,不是不可以,但是很可能你就得部分或完全牺牲你对学术的喜好。不管学什么,包括学习投资股票,要学得好,就必须投入很多的时间和心思,那么也就必然会瓜分你对学术的时间和心思。我本身也想懂得投资股票,也想每个月有额外的两千令吉收入,但我对教育和学术的心思让我一次次地做不到去学习投资股票,不是能力上我学不来。看来,你的老师也用了一部分他对教育的时间和心思在投资股票上。

第一则故事说的是,心在输赢,不在御马,会影响比赛时的表现。第二则故事说的是,心在股票,不在学术,会把你转变成不是你原来想要成为的学术人。这两点,用在学生怎么对待考试这事上,也是通的。

人们上学,一般是为追求学问,把价值加码的话就是说为受教育。追求学问的直接效果是增加知识、掌握技能,更高的价值在于对学问的热爱。学生上课后增加了多少知识、掌握技能到什么程度,就要通过考试评量。考试不评量学生对学问的热爱。

考试评量学生的学习进度,但考试成绩一旦被有意无意地变成了比输赢的工具后,真能平常心看待考试的学生,几乎是要绝迹的了。结果我们看见许多怪现象,以下为二例,各位能看见其坏处有多大吗?

父母教育观念是关键

一、学生追问在上课时老师教的某某部分会不会考,以老师的回答来决定要不要学或要付出多少的注意力。课纲和考纲都有其界定范围的作用,但这样的追问变成某一学生惯常的学习方法的话,有的人会说这学生精明,我个人则认为是对学问追求的失焦。

二、学生:“老师,答案是-(6)还是-6?”

老师:“-(6)和-6不是一样的吗?”

学生:“上一堂课我看你写-(6),今天早上你写的是-6,那么考试时我到底该怎么写?”

从以上二例,大家可以看见学习的精力是怎么被浪费掉的吗?大家看见心系考试,惟考试为是,是如何不利于热爱学问吗?

求学路上没遇上考试,是不可能的,但求学路上不心系考试,不以考试惟是,却是可能的,至少在还纯真的小学生身上是可能的,他们真能做到把一次考试当另一次练习来对待的,而这其中,父母的健全教育观念是关键。

因心系考试、以惟考试为是而能成绩杰出,进顶尖大学,毕业后名成利就的有没有实例?当然有,但我要说的是,因为这样而仍然爱学问,很难。那么除了前述的,也爱学问的有没有实例?当然也有,但我要说的是,那很可能不是你。

我当然晓得,一开始就设定前者为目标的父母,读起本文来,就是感觉怪怪的,因为热爱学问从来就不是他们希望孩子具备的一个选项。做父母的要孩子名成利就还是热爱学问,还是两者兼备,值得想一想。到底是乐于见到孩子成为一个古董鉴赏家、古董经纪还是集两者于一身?不然,对考试的看法和态度,很可能就只能随波逐流。

本文不是要老生常谈,对考试说三道四,本文也没有彻底否定考试的评量角色,只是说,如果学生对考试心态摆不当,即便并非说来日不能成功,但所获取的对“人”的教育效果可以是天差地别的,热爱学问或轻蔑学问,就是一例,而其他例子,得靠大家的举一反三看看。  

杜新宝

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